何为明心见性,率真地表现真性,没有任何尘俗杂念是也。看到想到
不一定是真。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其实,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是实。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陈地饿了肚子,好不容易找了些米面,让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做饭。饭做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在锅里捏了些饭放在嘴里吃了 ,心里老大地不高兴——老师还没吃呢,你怎么能先吃?这是对老师最大的不敬。想到这里,便对颜回说,回呀,这饭是要先供奉祖宗的,你怎么能这样呢?回说,老师,刚才饭里落了些灰尘,我嫌扔掉可惜,所以我才吃了。
大师感慨道:贤哉,回也!人们都说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也不一定是事实呀!要弄清事物的真象,就必须深入地调查研究,否则,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明心见性”,“心”是能见的智慧,“性”是所见的万物本质,这个“见”不是用眼睛看,是一种智慧上的体验,所以“明心见性”说白了就是找到真正的智慧,彻察万物的本质,我们平时见到的并不是万物之“性”,而是万物的表相,所以常常被自己欺骗,而“明心见性”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根本改观,从迷惑中醒悟,不再受骗,所以在禅宗,“明心见性”也叫“开悟”。
不明真心,亲见也未必是真。
我们为什么要“明心”?因为现在这个“心”不是真心,而是虚妄心,所以真遇上事未必管用,看事也未必准。其实这事大家早就知道,所以科学上才产生了什么“模糊学”、“概率学”等学科,来弥补“心”的不足。
遇到什么情况,如果凭经验断不出来,那就用概率学算一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大概齐是怎么回事,失误率有多少,准确率是多少,往那一摆,少数服从多数,就这么定了,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大家承担,因为尽了人事,剩下的就是各安天命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来决策断事,所以也没感觉出有什么不方便,用一句俗话来讲,就是“要干事就要付出代价”,或者说“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等等等等,为什么我们习惯于默许这些“代价”和“风险”呢?说白了就是“心”不够用嘛。
如果我们的“心”够用,一件事摆过来,有多少阻碍,能不能成功?我们心里清清楚楚的话,那就不存在失败,百分百的都会成功,这样的话,什么这个“学”那个“学”的,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反,如果“心”没有改观,那么即使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失误照样存在。
真心一明,万物本性自然见。
那什么是“真心”?它和我们这个虚妄心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个心是同一个东西,并不是说在虚妄心之外还另外有一个叫做真心的心,不是这样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好比是一面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们却无动于衷,从来不去擦拭,所以灰尘越积越厚,最后照出来的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真切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把镜子上的灰尘擦掉,那么镜子的照物功能就恢复如初了。
所以有位禅师就曾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这个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他后面讲要“勤勤来拂拭,莫让惹尘埃。”这和我们上面讲的是一样的。
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应该怎么办呢?介绍到这里,相信答案已经有了,就是要想办法擦去心中的尘埃,把它光洁明亮的原貌呈现出来,这个就叫“明心”,心镜明了,照出来的物当然就会非常逼真,我们再也不用去计算概率了,也永远不会再有失误了,这就叫“见性”。
只是我们的内心蒙尘时间太长,尘埃积的太厚,擦拭起来确实不容易,这些尘埃,其实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各种烦恼,这些烦恼牵动着我们的诸多情绪,它就象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一直在我们内心不停的搅动,把我们的心搅的象一锅浑浊的开水,一刻也不得安宁。
参禅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擦试心镜的过程,想办法让心安静下来,不再被搅动,当然这里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而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方法上也需要调整,这就象是医生看病一样,不同的病人,需要开出不同的药方,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痊愈。
总之
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确的认知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才能完成对世界正确的改造,认知世界的是人,改造世界的也是人,所以人是第一因素,而主导人们思想的是心,而引发各种行为的也是心,这样看来,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明白了这个,我们也就找到了着力点,只要由这个点切进去,一切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
答题:
(1)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说:當一个修行人悟得、了知自心本性時,自心本性便会自然的显现。
明心见性是指开悟,即悟道;但虽悟得还没有证得,即证道。
明心与见性是一,心与性是一,即心性。是一不是二。
明心见性:见(xi an )读四声(现音),對于字的认知不同,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2)实修实证
明心见性是通过修行悟道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证道。例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悟道(即明心见性),後听五祖大师所嘱,一路南逃;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岭南的猎人队里,修行了15年并证道,即证悟了空性。明心见性即心性即空性。禅宗讲不立文字,即在师父指导下注重实修。
(3)看到想到的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眼睛看到的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只能看见白天看不见黑夜;一元硬币,看见前面的同時则看不到背面。當看东西時就动了眼根了,當想问题時便动了意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悟道要到心死時,即所谓狂心歇息,六根清净心清净。明心见性是靠修行得来的,唯有实修实证才能得到,所谓得到是不得而得。
所以说看到想到未必是真,也不需要你确定什么。开悟的人不会告诉你他开悟了,如果谁说他自己开悟了,大多是在骗人。修行是自己的事,冷暖自知。
总结
如果不去实修实证,仅依靠语言文字去解释明心见性;即以有爲的心,想要了解無爲的法是不可能的,是与明心见性背道而驰的。
一切有爲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互帮互學。
欢迎关注点评??
感谢今日头条,感谢提问者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
何为明心见性?我认为明心见性就是明白了自己的真心,见证了自己的真性,也可称之为开大悟。明心见性也有两种等级,第一种是无上等级,对整个宇宙自然大彻大悟,明真心见实性。得无实无虚之无上境界,明内观自己一人,外观无量边绝对虚无,得大自在。第二种是在无上明师的教化下,在生活中按着无上明师一的教义处事,继而通过内外感悟,证明无上明师所传的真心本性的所在之处和真实心性的内在属性是正确的,这些人虽未亲见真心本性实相,但也被列入明心见性之列,也属于开了大悟或叫在世证道(成佛)之人。
第二个问题,看到想到的未必是真,这句话是正确的,严格真实地说,看到想到的自然现象绝对不是宇宙真实的存在状态。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真心自性无相,你对自然有多少概念,你心就有多少种妄念。
那么,宇宙自然的真实状态又如何得以确定(怎样开悟)呢?我实话告诉你,你必须拜一位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在世无上明师为师,跟他(她)修行,做三皈依,把身口意完全交给无上明师,在生活中践行师父的教理,做到理行合一,才能感悟到自然的真心本性的存在和其内在属性。在世开悟三部曲:拜师,拜法,拜自己。拜师,尊重崇拜在世无上明师。拜法,尊重崇拜无上明师传给你的处事一法,以一法行事。拜自己,相信自己,以一法行事,与佛无二。明心见性,超然入真,唯此一途。
大王原作:
明心见性是开悟,
悟岀心性所在处。
要明心性必拜师,
无上明师来引路。
所见所遇相是幻,
真心本性靠感悟。
明师教义作指南,
五彩生活是智库。
看饼永远看不饱,
步步走岀万里路。
要想超然悟真实,
身行一法智慧岀。
谢谢邀请!
五祖弘忍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
何为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众生皆有佛性。那众生为什么见不到佛性呢?是因为众生被世俗的尘劳所遮蔽,迷失了自性。佛家讲:明心见性。明心就是开悟,开悟后还要去渐修,通过渐修才能真正地见性。见性是智慧,开悟是聪明。聪明的人能懂得很多的道理,学到很多的知识,但离智慧还有很远的距离。知是认知,识是分别,智慧是无分别的,是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有知识的人,但他们只会做学问,教人,吹牛,不会做人做事,不能知行合一。这些人就是明心而未见性。明心见性是一,明心不见性是零。明心是知,见性是行,知行合一。道不光要悟得还要证得,见性很难,就算当今的和尚道师们也没几个人能证得的,别看他们整天手里拿着念珠手串,其实是住相了。真正的得道大彻大悟者是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明心见性。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从天边来,那就做好一只鸟,将飞往天的尽头;假如我是一条鱼,我从海底来,那就做好一条鱼,将游往海的深处。
回答这种问题,看的人太少了。
可是看到了就没办法不回答,谁让我心善呢。
道德之本,提问的不清晰。
道德的社会意义有两个方面:对外、对内。
1.对外
道德对于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①道德可以规范律法所不及之处。
②道德可以给予底层面对上层时候自保的手段。
2.对内
道德对一个人精神、心理来说意义重大。
遵守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和做人准则,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在生存中保持稳定、健康。
这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说,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你这个人很有道德,可法律层面都不能遵守,怎么证明你有道德?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你从道德层面往下面掉,掉到遵守法律这个层面,不再往下掉了,这说明你还是有道德的。
如果你连法律都不能遵守,一直往下掉,就意味着你是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如果你还能够遵纪守法,那说明你还是有道德底线的。就如同佛家讲遵守三皈五戒一样,能够坚持守好三皈五戒,你就是一个有修行的人,更不用说你是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一个宗教徒有没有修行,先看他能不能遵守法律。连法律都不能遵守,你能够遵守教规是不可能的,那是自欺欺人。你要能够遵守教条戒规,先要学会遵守法律。能够遵守法律自然能够遵守教规,自然就是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或者就是一个道德模范。
就如同我们现在经常讲的道德底线,为什么要从法律抓起?抓住了法律就维护了道德底线,你倡导道德先要倡导法律。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倡导道德的国度不重视法律,也没有听说过一个有修行的人不遵守清规戒律。
一个真正有修行,有道德底线的人,他一定不排斥法律,更不会排斥清规戒律。他是好人自然不会违反法律,他是有修行的人更不会违反清规戒律。
只有一种人,他的心不在道上,自然会违背清规戒律,不在道德层面,自然会违反国家的法令法规。所以,能够遵纪守法,你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遵守宗教的戒律,你就是一个有修行的人。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7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000万元多……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道是道,德是德。
道德经,第38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此章开始,进入“德经”部分。乡人浅学,不敢妄言,只是看别人著述,讲上古的“道德”并不像现在这般成为一个词,而是“道是道”,“德是德”。
就本人粗俗的理解,“道”是难以言说的万物自然追随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德,有“得”的意思,也就是实际效用的体现,所以“德”便是在人世间的体现。“道、天、地、人”,“德”是“人”对于“道”的体用,或者可以理解为:人应该依道而行,得道—“德道”—而行,才能“域内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之前的篇章,老子有一个思想很多次的表达,即“不崇尚、不标榜”。那么,这章作为《德经》的开篇第一章,就很直接的描述出了“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是在给“德”做区分吗?我认为是的。“道”是一,所以没有上道、下道之说,但是到了人类生活中的“德”就有了区别。所以也更清晰的看出来,老子所说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是两个概念。当然,老子的“道德”中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的那部分,可以理解为“德行”。
所谓开篇明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是看不到德行的那个面目的,做了好事,他自己不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别人也看不出来他在做好事,他所做的好事只是依道而行,做了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善行无辙迹”的意思;“下德”没有失去德行的那个面目,也就是说看得出来这是做了一件好事情,包括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事,虽然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已经是“下德”了。
俗语说“积阴德”,就是说“上德不得,是以有德”。阴就是暗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做了好事,而是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大恩大德,来生再报”是普通人对于给予自己很大帮助的人的一种表达,其实真正的大恩人是不需要你回报的。有个小故事,说二战的时候有两兄弟是犹太人,听说德军快要到了他们村子,于是一个找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救助,一个找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救助,最后得救的是那个找了曾经帮助过他的那个人。其中深意,个人体会吧。
后面的部分,都是对于这个“德”的“上下”之说的根本区别的一个解释。理解了“无为”与“有以为”,就很简单了。通俗的说,就是“没目的”和“有目的”。关乎出自真心;关乎所作何为;关于利益交换……
道、德、仁、义、礼、乐、刑、乱。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从最高的道开始逐渐的下降。这里需要再次重申时代背景,四百年的社会动乱。还有就是中华文字所记录的文化的源泉,也就是《易经》。
老子、孔子,都认为上古时代才是最完美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有在逐渐的丧失很多美好的东西。对于学术角度来讲,道家与儒家都认可《易经》,只是对于“救世”的“药方”,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只取了“道”的部分,“德”也已经开始区分上下了。他认为只有道才可以救万民于水火。孔子更直接,认为人类社会已经沦丧到了第五个阶段,即“礼”,所以儒家更多的是论述“仁、义、礼、乐”,管理理念就是“礼”,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的文化、习俗、制度等等来管理。所以传说有孔子问礼于老子而被骂出的故事。
老子是不是不认可“礼”呢?不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上礼”还是可以追求的,但是还是如之前的“上德”一般,应该是不着痕迹的才对,我们都遵从我们的习俗、与人为善等等的“上礼”,而不以为这是应该做的,就像随手丢弃一个东西一样扔掉了。这才是对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渐退步的过程。到了后来需要“礼制”来约束的时候,就已经沦丧的很厉害了。所以说“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者,有预见能力的人,看起来道行很深,其实是愚笨的开始。怎么理解这句呢?老子不是说“直至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吗?怎么这里好像又在提倡做个正真的笨蛋,不“前识”呢?不是的,后面紧跟着做了解释。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不做表面文章,他依道而行,归于朴实无华。后面章节有“民好径”一段,再做详解。
到此,以上对于无为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尺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为县高中毕业证图片尺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