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证编号和学籍编号是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具有唯一性和规范性。毕业证编号一般包括年份、省市编号、学校编号、班级编号和个人编号等信息,用于识别学生的身份和学历信息。学籍编号是学生在学校注册时分配的唯一编号,用于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考勤等数据。这些编号的规定旨在确保教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益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学籍号是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京教基[2000]062号”的要求编排,目前CMIS系统和学生卡系统用学籍号唯一标识一名学生。
学籍号长度:16位。
学籍号字符:0至9数字。
学籍号发布时间:2000年,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关于印发建立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学籍IC卡管理系统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号:京教基[2000]062号。
*学籍号:
学籍号的确定:
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
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生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生号(2位) +校验位(1位)。
教委定义省市位和校验位。
*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
*区县编号(2位): 注:由于今年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
*学校类别(1位): 0=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学校; 4=完中; 5=普高; 6=职高; 7=职普高并存学校。
*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自编代码。
*学生类别(1位): 0=小学生; 1=初中生; 2=普高学生; 3=职高学生。
*届别(2位): 按入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生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
*班(2位),学号(2位): 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1、毕业证编号是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编码规则编制的,共有18位。
2、排列有一定意义:前5位是学校的编号,第6位是教育类型,第7到第10位是毕业年份,第11、12位是教育层次,最后6位是流水号。
3、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8位,前五位为学校编号,这个是教育部制定好的。第六位是办学层次代码。
毕业(结业、肄业)证编号:由字母“BY(JY、YY)”和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BY”代表毕业,“JY”代表结业,“YY”代表肄业,第一、二位数字代表毕业年份,第三、四位数字是市州代码,第五、六位数字是县市区代码,第七、八位数字是学校代码,第九至十二位数字代表学生在学校的流水号,由系统自动生成。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毕业证的编号一般是10位数字。这个编号是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考试后,由学校颁发的唯一标识码。这个编号既是学生毕业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业中的重要证明之一。高中毕业证的编号可以用于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查验和认证等方面。
因此,学生在领取毕业证时,应认真核对编号的准确性,确保自己的学业记录得到正确、完整地保存和管理。
高中毕业证号是指高中生所获得的毕业证书上面的编号。
高中毕业证书编号由18个数字组成。而且各自数字有其代表意义。其中,编号前五位是学校的编号,第六位是教育的类型,第七到第十位是指毕业年份,第十一和第十二位是指教育层次,最后几位数字指的是流水号。
到此,以上对于高中毕业证上面的9位数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毕业证上面的9位数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