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情以前不是没有。
匈奴人刘渊说他要恢复大汉。沙陀人李存勖说他要恢复大唐。如果郑氏真的赶走西班牙人占据了菲律宾,过上几代也许真会带着以华裔为首脑,南岛民族为主力,混合了日本浪人和西方冒险家的大军打回来。但这已经不能说是明朝复辟了,只能算是新的侵略。
郑成功在1661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后,曾计划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菲律宾。1662年,郑成功因病去世,远征菲律宾的计划搁浅。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曾于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支援耿精忠而未实行。
如果郑成功没有生病去世,他要实现远征菲律宾的计划仍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如何攻破一个近代棱堡?可以说,郑成功无法攻破,只能长期围困,但远程的军粮供应就会成问题。
西班牙人的马尼拉王城棱堡
1573年,西班牙人规划了马尼拉王城的蓝图,将来当作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王城是一个星形的棱堡要塞,占地64公顷,周围的石墙有2.44米厚、6.7米(22尺)高。总督雷加斯皮在王城区修建了堡垒、医院、教堂和学校。马尼拉王城于1606年竣工。当时在菲律宾,西班牙大约有2000-3000军队。
海盗林凤曾攻打过马尼拉城
1574年冬,林凤率战船62艘,战士2000人,水手2000和妇女儿童1500多人,进攻马尼拉,但没有攻下马尼拉。
此时的马尼拉还没有修建棱堡。
马尼拉王城的规模可以与台湾热兰遮城相当
当时郑成功率领2万军队围困热兰遮城近一年时间,因为郑成功的火炮无法打破热兰遮的城墙,只能采用长期围困的笨方法。
热兰遮城里面只有800荷兰军队,被围困近一年的时间后,荷兰士兵还剩400多人。也就是说在近一年的战斗中,荷兰士兵仅死了400人(包括病死的),而郑成功损失数千人。
郑成功在长期围困战中,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不得不派出军队四处搜集原住民的大米。
棱堡在火炮面前持续了200年的威力
把城抢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使得敌人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打击。
公元1552年梅斯战争,使棱堡名声大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率4.5万大军围攻梅斯。法国5800守军在吉斯公爵和工程师圣雷米的指挥下已经在旧式城墙的背后重新修筑了一道棱堡。11月27日,神圣罗马帝国一天内发射了7000多颗炮弹,轰塌了70多米的旧城墙,但棱堡防线依然坚挺。最后神圣罗马帝国攻城失败,撤围而去。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1571年,西班牙人攻克吕宋岛,菲律宾进入西班牙人全盘统治的时期。在统治初期,西班牙人极力拉拢当地华人,多维开展贸易经济交往。随着当地华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当地华人与西班牙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酿成1603年著名的菲律宾屠华事件。
此时的明朝正值明神宗统治时期,内忧外患的加剧让大明王朝无暇菲律宾吕宋岛。1639年,华侨再次起义,并坚持近4个月。这一次,西班牙殖民者彻底杀红了眼,无数华侨平民包括虔诚的天主教徒死于屠杀。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派人向菲律宾总督下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
受到信函的西班牙人不为所动,反而组织了第三次屠华事件......
为此,郑成功父子先后谋划了三次从台湾进军菲律宾,血洗西班牙人的军事计划。只是,这三次仅仅是个计划。
为何郑氏父子没能将计划执行?如果执行了,郑氏集团又有几成胜算?
不得不说,郑成功的早逝让攻占菲律宾的胜算降了半筹。
就在西班牙人菲律宾第三次屠华后,郑成功开始筹措军队与粮饷,计划第一次攻占菲律宾。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军队尚未集结,粮饷尚未筹备,郑成功便去世了。因国姓爷的去世,郑氏集团进攻吕宋岛的计划被无限延期,只能是同西班牙当局多次交涉,收效却甚微。
郑经上位后,先后在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征讨马尼拉,但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出兵。如果说第一次计划没能执行,是因为郑成功的去世。那么第二次和第三次计划没能执行,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因素。
回顾历史,郑氏集团绝非天生的野心级战略集团,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是主动的,而是被逼的。
在没有进入台湾前,郑成功的目光一直在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1645年,郑成功连沿海地区都保不住了,只能靠海峡之险固守厦门和金门。1662年收复台湾,除了光复宝岛外,郑成功从战略的角度上也是希望得到一个以供发展的根据地。
登岛后的郑成功却发现,当时的台湾并非是自己最理想的战略控制地。虽然资源丰富,但物产却让人感动的落泪。尤其是木材,合格合规、能够供给船队的都很少。
如果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屠华是导火索,拿台湾当跳板,发展菲律宾才是郑成功欲出兵的真正动因!吕宋岛地处交通要地,同时也是西班牙统治者重点发展的地区,物资、建设配套相对完善,这里才是郑成功理想之地。
那么,郑氏集团要出兵菲律宾,到底能拿出多少兵力?
从金门到收复台湾,郑成功的总兵力是2万。除去屯田、战死等等因素,在第一次欲血洗菲律宾时,郑成功能拿得出手的兵力绝对超不过6000人。第二次第三次计划在郑经时期,虽然台湾得到发展,但康熙政权的步步紧逼让台湾郑氏不得不提防,在兵力配置上依然是捉襟见肘。
反观西班牙殖民者,以马尼拉为中心,重点发展吕宋岛已经有一个世纪了。相对比荷兰在台湾的东印度公司,强的不是一半点半,两者不在一个段位上。而且当时的大明火炮技术已经进入停滞期,想要攻克典型的西欧堡垒,更是难上加难。
综合以上因素,郑氏集团确实想攻占菲律宾,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历史需要客观,欢迎您的关注、评论与转发!
明朝末年面对清军的咄咄逼人,郑氏父子为了筹备粮饷,也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西班牙人却经常打劫商人的商船,(听起来就来气,毕竟郑氏才是附近的海域的主导者,)郑氏父子也多次派兵驱赶西班牙舰队,1662年,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伤人数达五万余众。
而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当得知菲律宾华侨被镇压的消息后,1662年4月郑成功派遣天主教神父向菲律宾递交了国书,指责其抢劫掠夺华侨的罪行,让其俯首纳贡,西班牙人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当回事,反而又屠杀了华人华侨。 郑成功听到后大怒,(这不是明摆着挑衅吗?)决定立即讨伐西班牙人,为华侨报仇。
他一边组织调动军队,一边加强训练水师,就在准备挥师讨伐的时候,郑成功得知儿子在厦门跟奶妈通奸的消息,郑成功勃然大怒,认为坏了规矩,命部将郑泰杀掉郑经,郑泰不忍心而抗命。 郑成功也被冲昏了头气急之下,又感染疾病(一说是痢疾)不久病逝。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1672年,经过几年休养生息,郑氏这时已经具备攻占吕宋的军事实力,准备南下征讨西班牙人,统领顏望忠等力主攻占吕宋岛。
然而清朝发生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反清,耿精忠在福州响应,自称大将军,分三路出兵,同时邀请郑经援助,由海道取沿海各县,双方约定,以枫亭为界,“有事相援,无得侵伐”。
郑经率军西渡福建。并收漳州、潮州与泉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耿精忠和郑经发生猜忌,两军便交恶,不再合作援助,清军于是各个击破,平定了三藩之乱,郑经势力败退到厦门,1680年郑经水师副总督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南下征讨菲律宾的计划也成为了历史!
当时在菲律宾的华人受到欺压,前后发生过三次起义都失败了,在当局的煽动之下,西班牙人、日侨、甚至当地土著都加入了屠杀。
怒不可遏的郑成功当即致书西班牙总督,要求停止迫害华人,并归还非法掠夺华人的所得。但事与愿违,太看不起人了,郑成功大怒,于是郑氏立即着手准备远征事宜。就在这时天妒英才,在得知手下大将降清,儿子郑经与自己的小妾私通之后,年仅三十七岁的郑成功暴病而亡,远征计划也随之搁浅。
但个人认为郑成功是不会去打菲律宾的。打仗绝非儿戏,不仅需要精良的军队,坚强的意志,还需要充足的后勤供给。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忍酷,当时台湾刚经战火,百业特兴,荷兰人走时又把耕地毁了,而且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远远宽于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远距离长途奔袭也是对后勤的极大考验
而且,严格说来,郑成功战西班牙人,也要看在什么时期。占台湾前,忙于与清军作战,不可能,占台湾后,其实他已经不能有效控制金厦的部署,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他不会英年早逝,他也不敢出兵菲律宾,因为他除了要防着清军和荷兰人,还要防着自己在金厦的儿子和部属。
如果郑成功不早亡,控制好军队,让他在台湾站稳脚,在发展到某个时候,也许会去占领菲律宾。但除非当时的清发生大乱,不然清政府也绝不会让郑成功去占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清也会大力发展海军,也许这样更好,有对手才有动力,也许就不会近一百的耻辱史。
但历史没有如果!
请关注下蓉儿这个喜欢中国历史喜欢古诗词歌赋的小女子,谢谢!
我觉得是这样,朝廷敢动岳飞,肯定是有所安排。
能有行动的岳飞、岳云、张宪都已被控制,如何行动?
靠其他部下?那更不可能。岳飞手下12员大将,岳云、张宪被抓外,牛皋在鄂州,剩下的9员大将都出卖了岳飞,整个岳家军全部被控制。就连出卖岳飞的9个大将也换掉6个。杯酒释兵权的赵家收兵权有一套。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刚刚引兵援救淮西的岳飞,被朝廷召回行在临安。
2天后,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又过了3天,罢淮东,西,湖北,京西宣抚使,所辖各军冠以“御前”之名,名为“御前诸军”,宣抚司被撤除。
请注意,岳飞的十万岳家军,就是湖北、京西宣抚使所辖的各军,类似于所谓的京湖集团军司令,下辖多个步兵师、骑兵师,而朝廷下令罢宣抚使,就相当于撤销了集团军司令部,将各个步兵师和骑兵师直属于中央管理。
也就是说,在这之后,岳家军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宋朝又下令解散了宣抚司的属官,也就是把司令部的参谋们都遣散了。
这之后,岳飞其实还没有完全投置闲散,儿子和亲信仍在军中,也有书信往来。
但是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分化京湖军,比如王贵是岳飞入朝后留下的鄂州大军都统制,也就是看家的,秦桧先把党羽林大声任命为鄂州大军总领,节制诸军,这个职务是高于王贵的,可以控制他;再利用诸军统制轮替入行在的机会,以过失胁迫王贵屈从诬告岳飞;又任命抗金名将刘锜知荆南府,监视岳飞旧部,防备岳飞的爱将王贵、张宪发动兵变;
整个阴谋的触发是前军统制张宪的副手王俊出头诬陷张宪要造反迎回岳飞,这又打倒了仅次于王贵的岳家军的将领,等到王贵称病请调福建,枢密使张俊就举荐自己的爱将田师中接任鄂州大军都统制,拿下了岳飞旧部的军事指挥权。
其实这就是一步步去其羽翼的过程,同时在淮东、淮西、行在还有张俊的大军在外压迫,其实岳家军就算是有首脑要造反,成功几率也并不高。
所以害死岳飞的过程中,张俊作为大将所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没有他要掌握所有兵权的贪婪,宋高宗和秦桧的削藩没有这么顺利,而当张俊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的武装之后,他自己也被投置闲散了,只能说他的目光太短浅了。
历史上并无岳飞死于风波亭之说,他与岳云、张宪遇害的地方是大理寺,风波亭被害的说法是出自小说故事和民间传说。那么既然结论来自小说,我们就按照《说岳全传》中的说法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人设不讨喜的岳飞
古典小说有一个共性,就是主角都不怎么招人喜欢,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西游记》中的唐僧,就连我国古代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岳飞也没有逃过这一“魔咒”。
朱仙镇大捷后,秦桧得金兀术授意,蛊惑赵构在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招大军返程,同时命岳飞回京。另一方面奸相又瞒着赵构派锦衣卫指挥使(别问我宋朝为啥有锦衣卫,小说就这么写的)冯忠、冯孝率人矫诏秘密擒拿岳飞。
岳飞回京时除了几个伴当,只有马后王横在身边,这个耿直大汉最敬重岳飞。见官差不分青红皂白便要拿人,不由勃然大怒,横棍就要开战,被岳飞喝止。王横回想起岳飞为国操劳,立下无数功劳却遭受这般待遇,不由嚎啕大哭。冯忠、冯孝见王横是个刺头,便欲除之而后快,举刀来砍,王横起身要反抗,再度被岳飞喝止,只得跪倒在地,结果被乱刃分尸。
被捕后,岳飞遭受酷刑,自知难以幸免,怕手握重兵的儿子岳云、女婿张宪在自己死后报仇,坏了忠义之名,于是故意透露给万俟卨、罗汝楫,然后假装中计,修书一封给二子,致使岳云、张宪回京后被捕。
已经出任总兵的马前张保听闻岳飞被下狱,千里迢迢赶回临安,潜入大牢,欲救岳飞。可是在乎名声的岳飞怎么可能逃狱?不仅岳飞为了忠不走,岳云、张宪为了孝也不走,张保白忙活一趟,又想到老搭档已经身死,自己追随岳飞更早,怎么能不如王横,于是一头撞死在狱中。岳飞抚掌大笑,称这下“忠孝节义”俱全,之后又伏地大哭。
万俟卨和罗汝楫两个审了多日什么有用的也没审到,只换来岳飞写下的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于是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处以死刑。风波亭上,岳云、张宪心中不甘,想打出去,结果遭到岳飞怒斥,最终父子三人被勒死在风波亭上。
这些操作下来,说岳飞的人设不讨喜,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吧。那么张保、王横都知道劫狱和反抗,岳家军中岳飞那些结拜兄弟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别着急,我们往后看。
起兵报仇,受阻大江之上
历史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随性,小说不需要管合不合理,能想就能做。按照《说岳》的设定,岳家军诸将除了岳飞的结拜兄弟就是岳云的结拜兄弟,怎么可能对岳飞父子的死无动于衷。实际上从岳飞离开部队起,牛皋他们就一直在关注着事情的动向,但是一来路途遥远,消息闭塞;二来奸臣贼子刻意隐瞒,使得诸将在岳飞死后才得知消息,根本来不及救援。
岳飞之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激奋的众兄弟在牛皋、施全的率领下挥军杀奔临安报仇,可是在过江时遇到了阻碍,阻拦者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去世的岳飞!
古典小说就是这样,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像我们现在说的《说岳全传》中,岳飞原本是金翅大鹏临凡,金兀术是赤须火龙下界,秦桧是铁背龙王、王氏是女土蝠、万俟卨是团鱼精……所以,已经过世的岳飞伫立于云端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见岳飞居中站立,一言不发,可谓不怒自威,岳云、张宪分列左右,巍然不动。众兄弟不明所以,只能望向昔日的元帅、兄长。这时,岳飞动了,伸出手臂,竖起手掌,示意众将不得前进。牛皋等人都知道大哥是个忠义的人,这是不让报仇的意思,但是不报仇如何甘心?于是牛皋大声拒绝,继续催军向前。
岳飞见状,脸上徒生怒色,抬手之间掀起巨浪滔天,连续打翻数艘小船,大军难得存进。余化龙、何元庆曾失身为贼,得岳飞点化才弃恶从善,如今兄长身死,他们又报不了仇,自感有愧于天地,双双自尽。牛皋见了,一时激愤,也跳入江中,索性未死。
诸将见报不得仇,如此昏君奸臣又不值得效忠,于是商议过后各奔东西,伍尚志、罗延庆等将后来均郁郁而终。而大难不死的牛皋、施全、王贵、张显、周青、梁兴、赵云、吉青八人则在金顶太行山做起了山大王。
就这样,曾经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宣告解散。
单身行刺收获忠义之名
故事还没有就此终结,先是王贵和张显郁郁而终,之后郁闷的施全以散心和打探消息为由离山,实则是潜入京师,刺杀秦桧。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日秦桧夫妇去寺庙进香,回家途中在众安桥被施全堵个正着。施全绰刀冲到秦桧面前,眼见就要手刃奸佞,手臂却突然抬不起来,结果被秦桧的随行侍卫一刀砍翻,生擒活拿。原来又是岳飞在暗中拉住施全手臂,使其被擒,书中称为的是成全施全的忠义之名。
秦桧亲审施全,本想从其口中套些有用的信息,以便构陷岳飞后人,结果施全除了破口大骂正经的一句不说,气得秦桧七窍生烟,索性直接将其交赴大理寺斩首示众。
所以说,并非岳家军不为岳飞报仇,而是因岳飞的阻拦致使复仇计划流产。当然了,这些都是《说岳全传》中的内容,和历史大相径庭,大家切勿混淆。
到此,以上对于精锐为什么要拿毕业证原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精锐为什么要拿毕业证原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