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近现代历史中,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具有刻骨铭心的特殊记忆。尽管慈禧是在当时具体历史语境下说这番话,但它确实成为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爆发点,引爆了近代中国人民轰轰烈烈革命运动的澎湃动力。
1、慈禧这番话有其具体的历史语境。
1900年的庚子拳变,让垂垂老矣的大清朝似乎看到了机会。慈禧太后在成功掐灭戊戌变法的火苗后,其实对自身的统治地位有着深深的不安。此时拳变四起,扶清灭洋的口号也让她饥不择食,她竟然顺势而为的对11国宣战,后果可想而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便是后来慈禧敕谕谈判时的话语。这句话有着慈禧为自己从洋人那里战争脱罪的权宜投机性,算是对造办和谈事宜的李鸿章等人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
2、慈禧这番话极大促进了以汉人为核心的华夏民族意识觉醒。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清政府用庚子赔款换来了最后的喘息机会,但也仅仅就是喘息一下而已。此后的以汉人为核心的华夏民族意识觉醒,使得清政府再也无法扑灭神州大地燃起的革命之火。鸦片战争后,从大规模启用曾国藩等汉臣开始,清政府一度迎来的相对稳定期,最终止步于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成为了革命党人动员革命的重要意识形态来源之一。
3、慈禧这番话对后世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其后相当长的革命历史时期,被赋予极其深广的阶级的、文化的、民族的等等各方面意识形态的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的斗争意义相对淡化温和,这句话才逐渐脱敏。这种渗入骨髓的影响,恐怕是慈禧本人都不曾料到的结果。
慈禧太后是清王朝清政府的最后实际统治者,她因具体事件而做出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敕谕承载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情绪。我们今天回头看,其实它在一定意义上被发挥了,其历史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事件本身。客观上,这句话确实起到了“一言以丧邦”的作用,清政府很快也就土崩瓦解了。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那么慈禧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激洋大人的不杀之恩。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爆发,是由慈禧太后1900年5月对11国宣战所引起的。因此,11国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对此极为恐惧,担心11国拿她开刀,甚至逼迫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现在,11国所提出的“议和大纲”里,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惩罚。这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稳定的。她对洋大人感激涕零,当然愿意在钱物方面慷慨大方,要什么给什么了!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期间,慈禧太后惶恐中为感激讨好帝国主义。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谕称:今后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与原文
八国联军侵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勖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一上谕充分表现出义和团运动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辱媚外、妥协乞怜的可耻嘴脸,人们斥之为投降卖国,绝非仅是出于民族的义愤,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称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也绝非仅是出于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清政府确为无耻的卖国者。
人们对这句话可能有所误解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大概意思为倾其所有拿出中华全部的财物,讨好外国列强,不计代价。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于情于理皆说不通,拿出所有的了慈禧太后靠什么统治呢。这里的“量”似有掂量用最少的量的意思。
八国联军处置义和团
每当读及这一段文字之时,无不痛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巨耻奇辱,多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章开沅、陈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写道: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勖、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感激帝国主义对她的赦免,准备进一步出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如果说这一表述尚属较为模糊或含蓄,那么,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则是极其明确写道:
“这道上谕说,朝廷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说它一定要把‘中华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巴结这些武装占领了首都的‘与国’。”
张革非、王汝丰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也以类似的语言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1901年2月14日,慈禧又发出上谕,要求奕勖、大学士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说,要将中国的一切物质财富,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讨好帝国主义,以博得他们的欢心,换来自己的反动统治。”
“量”或许应当为“量中国物力所及”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列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争论与协调后,向清廷传抄议和大纲十二条,并声称不可变改。清政府认为,十二条大纲是各国公使“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因此“十二条不能不照允”。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同时清廷也意识到,清廷只要认可了十二条大纲,即可基本保持住其政权,因此又明确指示议和大臣,“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尚需竭力磋磨”。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政府意识到其政治上的根本性危机已经渡过,已具有了与列强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磋磨”的可能,因而要求议和大臣,“审度情形,妥筹磋磨,补救一分是一分耳”。
慈禧太后
此处的“妥筹磋磨”,是就整个十二条大纲而言的。议和大纲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国允照赔偿各国各款。”当时军机处估计到列强在中国对外赔款问题上,将有可能“狮子大开口”,因而致电议和代表称:“赔款各款,势不能轻,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或宽定年限,或推隋量减,应请磋磨。”此处的“应请磋磨”,则专指赔款而言,而“需量中国力所能及”,即为后来“量中华之物力”的最初表述。
十一月初六日,清廷再次以电旨的形式,重申了上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
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是无所谓中外谈判的,很多议和条款的确是列强国家协商确定后,交由清政府认同执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或等同于清廷在外交上没做任何的努力。关于中国对外赔款的数目、方式和赔款来源等,确实主要是在列强内部进行争论协调的,但清廷方面也确曾做过某些成效甚微或无成效的外交交涉。清廷所谓“量中华之物力”者,“应请磋磨”者,既是围绕这些问题。
日本摄影师所拍摄的八国联军
上谕后面一段话,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惟各国既定和约,自不致强人所难。著于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很多人认为慈禧太后这话的意思是:天朝钱多人傻,列强要多少就赔多少,只要他们高兴就行了。实则不是这样的,慈禧就算再有钱,也不会白白送给列强的,于公于私都说不通。
1900年慈禧太后向八国宣战,意图依靠义和团的势力恢复大清的荣耀。同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八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约五万人在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的带领下进攻清朝。
清军一路溃败,义和团在浴血奋战后也溃败,联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夺无恶作,而慈禧太后则在城破前率领皇室成员逃向西安避祸。
慈禧太后见清军不堪一战,义和团也作了鸟兽散,南方各省拒不出兵勤王,于是命令李鸿章主持议和大事,同时命令各地清军协助八国联军围剿义和团。
各国在北京城无恶作,都没有议和的意思,俄国为了逼迫清朝承认俄国占有东北三省的合法性,故全力周旋,使各国同意议和。最终李鸿章在俄军的保护下达到北京,开始与列强们谈议和条件。
清朝打不赢人家,又没有大佬帮助,所谓谈判议和,说白了就是割土赔款,花钱买平安罢了,李鸿章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
列强们因为在华利益的相互冲突,所以最终选择了保留慈禧,同意议和!因为没有慈禧的话,清朝可能就会快速跨台,他们就不好讹诈中国了。议和的主要结果就是《辛丑条约》,共计12款,19个附件,这是近代中国签订的最大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没有割土之约,但是赔款数量巨大,本金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亿两白银!日本能从一个岛国发展成军国主义强国,全靠清朝的两次重要赔偿。
慈禧太后的喻诣: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看了《辛丑条约》的12款后,要求李鸿章死皮癞脸的再跟列国就赔款细节进行磋商,目的是少赔一点是一点,能拖久一点就久一点。量中华之物力,就是要李鸿章好好考虑下中国目前财政实力,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尽量少赔点,尽量把时间拖久点。
李鸿章的努力也没有白废,至少让时间延长为39年付清,如果一次付清的话,中国人民的灾难将不可想象。时间久了也给了了可变之机,最终在美国的提议下除了日本外,各国均退还了一部分赔款,也先后放弃了尾款,截止1947年所以签约国都放弃了赔款。
原则上只要达到相关学历,就应该可以的。
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原则上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条件。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考虑到政策的衔接,对于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前,即2011年及以前已经入学的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班)的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后,可以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后,方可报考教师资格。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全省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专科和本科在校毕业班学生,可凭学校证明报考教师资格。
只是开始于清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后,外国宗教越来越多。
为了平息民教冲突,被洋人打怕了的清朝政府,于1899年3月15日,制定了《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给予外国传教士们与中国官员相应的官衔待遇,“总教主或主教,其品位既与督抚相同”,教民的地位因此相应的高于国民。
清朝开始的,看看其末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可以证明。
而且还有一位遗臭万年的那拉氏曾经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卖国的话语!并且割地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赔款不计其数。所以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崇洋媚外的时代,也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