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以单方面解除的,而且不给经济补偿,不受禁止解除限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是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也就是说,劳动者在被招用时提供虚假学历证明是欺诈手段,是用人单位在违背了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与之订立的劳动合同,故合同无效。用人单位即时、不需提前通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不给经济补偿,不受禁止解除限制。
不一定是真的。
因为网络上存在诈骗和虚假信息,有些人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制作虚假学历证书,欺诈他人。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上查到的大专毕业证,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证书的真实性。
如果你想确认一个毕业证书的真实性,可以到相应学校的官网或者教育部门的网站查询学历认证信息,还可以向学校证明部门进行咨询或实地核实。
而且,在招聘过程中,公司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核实求职者的学历信息,所以虚假的毕业证很难骗过公司。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虚假证书,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信息。
先感谢你的邀请,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下大学生找工作难是现实问题。许多人为了找到工作或者职务提升,冒充名牌大学的学生,制造虚假文凭简历,这种事情似乎已让人见怪不怪。如今高校毕业生求职简历“注水”、造假现象严重,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依靠虚假简历骗取招聘。
首先,明确的告诉你,伪造文凭是犯法的。我国的《刑法》明确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既然违法,就得付出代价。
其次,伪造虚假文凭和简历,绝不仅仅是个人诚信和道德问题,而且会对社会带来危害。造假者利用虚假简历换取一份工作,或赢得优厚待遇,既存在欺骗本意和事实,又从中获得了不正当利益,因而这种行为和诈骗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同样适合于这里。
第三,伪造虚假文凭,对于单位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和破坏。目前各单位招聘名额都有限,你占去了资源,对其他求职者是个损失,对企业同样也失去了机会。 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会将文凭当做第易档手续和门槛。企业信任文凭,才会录取人员,才可能给与一定待遇。 对于求职者编造虚假简历,招聘单位一旦发现也必然会利用法律手段给造假者以制裁。
最后,奉劝各位想通过伪造文凭取得不正当利益的人员早日取消这个念头。现在国家都有专门的信息化渠道进行查询和认证。由教育部制定唯一学历查询网站中国教育学生信息网提供在线验证服务,并提供了一个网址。用最简单的扫描二维码后就可清楚显示信息。就都到什么年代了,网络发达,大数据形成了气候。连你每天的行走路线要查都能查到。何必想这个歪主意呢。
走正道,坦坦荡荡。早点打消这个念头吧。
你好,单纯的伪造文凭内容本身并不构成犯罪,但是,伪造文凭通常都需要同时伪造上面的学校印章,这种行为将构成“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
同时,如果使用伪造的文凭获取一些对学历文凭有要求的职位,从而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高额收入,数额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还可能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是指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虚假学历主要是在工作中使用会受到处罚和限制。
(一)劳动者的学历、履历是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用人单位可以以劳动者学历、履历虚假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三)用人单位可以就劳动者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
虚假学历及履历应造成劳动合同自始无效
这个主要在于企业的处理方案。
一般情况下都是入职之前做背景调查,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学历造假的话,入职的几率就不是很大了。如果是在职的时候做背景调查,那么企业可能会考虑到当时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否是值得辞退,因为如果辞退一个员工又要花费精力和时间来招聘一个合适的员工,会多方面衡量做决定。
不同的企业处理的方式不同,毕竟学历≠能力,能力的高低也不能单靠学历来体现。但很多时候,学历的虚假,企业关注的还是员工自身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