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都姓马,并无杂姓。我大侄子喊他小老表都是马什么,也是闹出了一波笑话。对姓氏族谱的了解,还是源于我的叔叔马培刚,他整理了我们村的村史,文笔厚重,逻辑清晰。我这里借花献佛,希望更多的马氏宗亲们共同探讨一二。
《项城马氏家族考——马培刚》
马氏家族,在项城乃是名门大族,初步估计目前已超过三万人,排在张、王、李、赵、刘、田后面,名列第七。六百年来,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良才辈出。明清时期,项城考中进士者共计43人,其中马氏独占两席。正如辈分所云:可谓“德振书香,式祖培良”。
马鸣銮,清康熙十五年(1676),第3甲42名进士。
马斯和,万历甲午庚戌进士(1599),河南,河北两省第一名及第,任山西省汶水县知县,刑部掌印郎中、明礼部侍郎。
马文铨,万历甲午乙榜进士第一名,任山西河津知县。
马秀芝,清光绪准进士,举人大挑入围,任广西武宣知县。
举人不计其数,秀才更是遍地开花。仅博主本村马楼就出举人一名,马三进,教谕。拔贡数名,马庚寅、马庚午、马献寿、马献诏、马玉鸣、马千里;监生:马庚申,马兆赢;廪生十人以上。如武廪生马国仁、文廪生马鏕......等等。
其中马献廷被封为例赠修职郎; 民国时期,丁集出了个抗日名将马式彬师长,永丰乡马楼村也出了个马氏三杰(亲哥三,两烈士),分别是鲁西招兵处上校团长马式彪、国名革命军三十军少校营长马人俊,上尉连长马人杰。后二人均牺牲于抗日战场。
马氏一族,原籍南京金陵府句容县。始祖讳义方自元朝迁居项城,结庐建墓,碧霞西东,官会店右,有田可耕。已六百九十余年。明宣德立为项城虹河南岸,今大吉寺之西坟墓犹有存焉。二世祖、容泽公、生男三丁、次公名璵、卓荦性生、政治有声、诖误迁滇省。老萱在堂、念子伤情、季子名璘、母命南行、一去不返、流寓昆明、马璵於洪武十年,以贤良除授卢州府和州通判,洪武十七年为尅减事问发云南大里卫中后所,天顺八年调发腾冲卫守御千户所军。
嘉靖二十八年十一月内,兵部尚书王勘合为获功事将斌升授冠带总旗食粮管军中间,不致隐漏今蒙取供所供是實。祖珣公,独居项城、世有簪纓,生齿渐盛、书香振起,后人继起,振振绳绳、金华佐理之也。分袂云南诗;一去云南万里迷,此行何日是归期。巍山接汉人踪少,渊水连天涯信息。稚子牵裳情难舍,老萱忍泪怕分离。愿天赐我宁家早,拜献雪羊答上帝。国有史、县有志、山有脉、木有本、水有源、族亦有谱、人为万物之灵岂,无追本思源之心耶,族之有谱,不惟用以联亲疏考世系俾,后世之子孙,知其族之渊源抑且使先祖之德范懿行。
吾马氏历经四次续谱,首次续谱于明朝宣德元年。
1426年创修者吾八世祖马斯臧,字善夫、号南圜、增广生员应封文林郎。生五子,长子文炳,字瞻南岁贡,任陕西省山阳县儒学教前汝宁学训导。次子文焕字望南岁贡。三子文煐字指南庠生、四子文煌字肖南、太学增寿官。五子文烇字振南、号羲符、万历甲午举人,任山西省河津县知县,创修者马斯和、字动之、号继竹、万历甲午庚戌进士,任刑部掌印郎中、前山西省汶水县知县。明礼部侍郎,生平有许多著述、流传于世《来虹楼诗集》和清净一得语两部项城县志《丽藻志》、《瑞莲赋》康熙二十九年项城县志有载。
二次续谱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修者、万松、书凝。
三次续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倡修者、从宽、书成、蕙芝、心乐、马秀芝谱名香蔚、字瑞宇、号春圃、同治癸酉拔贡,庚辰大挑一等花 翎任广西省武宣县知县。
四次续谱于1988年。
倡修者、香宇、良知、万起、培廉、培忠、祖芝、因吾马氏人口倍多,宗支繁衍、门庭光大、居异遣散 、长达云南、潢川、商城、山西、太康、登封等多个省市。为我 马氏代代相承,发扬光大所以今修谱。字派从道光二十七年(今1847年)以十五世始,(15世)德振书香,式祖培良,克敦孝友,永庆家祥,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
因潢川商城属吾族人,因官员功名甚多,字派从十五世始另条例。士步方正、人心恭城、克敦孝友、永继家声、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鸿光吉照、景运从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同族同根、血浓于水、寻根谒祖、高潮迭起、姓氏文化、重视家谱、尚忘祖先、瞻之在上、下蕙子孙、矢志不忘、后世子孙、百业兴旺、经济振兴、品德弘扬。为继承先人意志 ,访查先祖后世人。为家谱行走四方,传流后世万万春。
各种资料表明,马楼村的历史不会超过325年,大概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前后(公元1693年左右),也就是说马楼始祖马世忠(项城马氏十二世),在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后迁入马楼的;目前,我们村最长的辈份为“式”字辈,为5人,最冕的辈应该排到“庆”字辈了;确实现在很少有人关注和了解这些了,但是这些流传有序的传统,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完善的。
如果你是马氏宗亲欢迎沟通交流,寻根问祖,文化传承!
上世纪九十年代修了一下,去年修了一下,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古时有六十年一修谱的惯例,也符合实际需要,再长就生殁葬就易混乱了。现在各姓都修通天谱,希冀于一统世系,但基本上无成。想想也对,姓姓追溯炎黄,本身就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结果劳民伤财者众,还将家族历史的本来面目改得全非,得不尝失。表面上皆大欢喜,实则自欺其人,虽然有些人的世系存真,但大部分人的都是攀附名门,错追乱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唐以前谱属官编续,不允许私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高门大族很重视自己血脉传统,并以为傲,政治上也形成门阀制度来加以保证。有时皇帝对之也无可奈何,皇亲国戚都不给面子。士族起源于三晋贵族,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世为豪族,皇帝也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现在各姓用的的都是那些士族的世系,有些还随历史的动乱残缺不全,想想就好笑,现在人真的是在造谱。本人老谱为民国八年九修谱,至少自唐至今先人生殁葬记载清楚,保存有留侯良公勒命圣旨这很难得,北宋端阳殿大学士状元泾野吕蒙正撰原序,说明宋时已放开谱系的修撰。能确切追唐的已属凤毛麟角了,更何况追至炎黄。追至张良的都出错厄,到春秋侯公更让人更不踏实,虽传说族源可取信,世系不一定就确切,一毫勿或是原则,但近现代胡编乱造者众,深研细究少,到头来自欺其人而己。兹述修谱之弊病,为的是孝子贤孙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家族的历史,不人云亦云,自欺其人。秉持一个正确的史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们映雪堂孙氏家谱每十年修谱一次。修谱就是让后代了解家族历史,了解姓氏起源,了解族群的杰出人物,传承家族风范,更好地为国效为,创造出更輝煌的奇迹。
有人不重视祭祖,更不关心修谱。还有人错误认为祭祖修谱与己无关。这些人实质是麻木不仁,精神世界空虚,没有发展眼光。导致这些人后代颓废,无好前程。古人云:要得旺,祭祖上!
建湖冈东孙氏映雪堂是从孙书始祖(乐安堂)传承下来,只到孙康映雪成儒才立分支曰映雪堂,乐安世泽,映雪家声。是家祠对联。洪武年间从苏州迁徙上冈北杨巷,天威公为盐城的始祖(天威公兄弟五人均迁盐城,在盐有各分支)
我族祭祖有規范仪式,关键是族长训话倡导家风很特别。
祭祖修谱还将继续下去!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族谱是史志的补充。什么叫国家?许许多多的家族组成的政权机关,没有家哪来国?国不强家不保。国好比宫殿,家好比砖瓦。国史重要,家谱也重要。国家鼓励家族修谱,有条件有能力的都可以修。经费由本族人众自愿捐献,花费不多。
根据实际情况,修谱时,女性只适宜在父亲名下注明,不应列单项。其因,一是婆家入谱了,其子孙都在“那边”;二是离婚率太高,再婚也是比比皆是,谱中如何记录?怎不能写“适某人,再适某人,又适某人”吧?虽然一女不事二夫已成过去,但这样据实而录,家族大概很难“通过”。
太平天国军制是冯云山模仿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自创而成。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管伍卒4人;五伍为两,设两司马一人,管26人;四两为卒,设卒长一人,管104人;五卒为旅,设旅帅一人,管526人;五旅为师,设师帅一人,管2630人;五师为军,设军帅一人,管13150人。军帅之上,又有将军、总制、监军来加以节制。将军之上,有检点,分殿左检点和殿右检点,共计36人。检点之上有丞相,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种,共计24人。丞相之上有“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自此建立五军主将制度。太平天国规定别分男营,女营,男入男营,女归女营,虽夫妻不得同宿,但这项政策在太平军将士的反对浪潮中于1855年3月宣布废除,准予男婚女嫁,并设男女媒官各一人负责嫁娶事宜,符合条件的男女婚嫁之时媒官将颁发“龙凤合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结婚证书。
太平天国高层们对“龙”大有偏好,萧朝贵假借“天兄”之言,宣称金龙大龙是“宝”,不是“妖”,各自均以“真龙”自居。太平天国强制“避讳”,基督教各神的名字、宗教用语以及各王爷的名字都要求避讳,违者处死。一般人不得在名字中有“龙、天、主、王、德”等字,姓王的一律改姓“黄”,大肆修改文字,如圣改胜,上改尚,耶改耳,国改郭,火改亮,清改菁,秀改莠,亥改开,卯改荣,丑改好。天王府中没有太监,所有杂务都由女官负责,这也是洪秀全被后人唾弃为贪淫好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其实不能全怪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他曾经让亲信蒙得恩在南京精挑细选了80个十岁以下的俊俏男童,准备阉割后充当太监。但阉割是件高难度的技术活儿,太平军阉牲口一样乱割一气,结果死了77个,制下3个活着的也成了废人。自此天王府中除洪秀全外都是女官,没有太监。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天京城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十月,幼天王、洪仁玕在江西被俘遇害。但此时的太平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南方的太平军转战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一直坚持到同治五年(1866年)才被镇压下去,而北方的太平军与捻军合作继续抗清。
其实北方的太平军与捻军合作后,已经属于流寇了,南方的太平军其实还有一定的机会,但却因为战略失败导致全局皆输。
这里要提到一位最有希望稳定太平军大局的人物——李世贤。
世贤其人
李世贤(1834-1865),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名将,忠王李秀成堂弟,由于陈玉成和李秀成名气太大,让很多后期的将领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李世贤就是其中之一!
李世贤也是在翼王石达开出走之后成长起来的少年将领。早在23岁时,李世贤就率军歼灭了浙江提督邓绍良,一战成名。后来他随陈玉成击破清军江南大营,被封为侍王。之后又屡立战功,开辟了太平军的浙江根据地。
天京陷落后,李世贤方面1864年秋从江西跨梅关进入广东,在当地转战之后,后攻占福建漳州等地,他准备在福建重新建立根据地,迎战清军。
不过,此时的李世贤做了一件令后世颇为不耻的事儿。
联洋灭清
李世贤知道自己的实力有限,当时太平军又群龙无首,于是想联合洋人灭清。1865年3月4日,李世贤发出《致美英法各国公使书》,想联合洋人,共同“平分”中国人民的土地,这已经突破了底线了。因为太平天国与清廷之间的矛盾再怎么样也是内部矛盾,你竟然与洋人谋求瓜分中国土地,这就很无耻了。且看全文(节选):
侍王李世贤致美英法各国公使书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侍王李世贤敬启大美、大英、大法兰西诸国钦差大臣贵士兄台阁下:窃我中国自混沌开天以来,神农启宇而后,尧、舜禅让,汤、武征诛,秦、汉、魏、晋之递传,唐、宋、元、明之接续,遥稽世代,屈数难终,而中外一家,固皆与诸大国式好无尤,无分略威(域)矣……伏乞众仁兄台酌议拨移货物船只,内载一切洋物并铜帽洋火等项前来,自可立即出售。如虑及我军兵士,贤愚不一,或有硬自取货,不付银洋,贤照价赔偿,断无失信于朋友之理。书到之日,祈赐回复,以免远盼。
专此敬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十月初一日启
看完这封信,让我想到了慈禧太后的“宁与洋人勿与京奴”有同工异曲之妙。另外呤唎的《太平天国亲历记》中也记述了李世贤的一句话:
“如果太平军不能战胜清军,倒很愿意看到英国统治中国。”
其实李世贤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太平天国后期,很多将领都有这种想法,认为,“洋兄弟”总比“清妖”要亲近一层。
但洋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深知太平军已经没有价值,还是清廷可以“信赖”,他们积极配合李鸿章、左宗棠部,派人派船帮助清军围打漳州。李世贤只能匆匆匆匆逃离漳州。
内讧而死
失去几十万大军的李世贤跑回了广东镇平,而盘踞于此的太平军将领康王汪海洋。汪海洋也是太平军后期的名将,之前听命于李世贤,但他在关键时刻保存实力,没有去漳州解围。汪海洋怕李世贤官大夺自己之权,而且两人之前也有矛盾,隔了几天就派人刺死了李世贤。这真是一朝败溃,死于自己人之手。
其实李世贤并非没有机会,当时幼天王一众出逃时,准备去江西投奔李世贤,结果他认为江西没有守的意义,反而转战福建,失去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机会。如果他手握幼天王,联络各路残余太平军、捻军以及曾经向太平天国效忠的各地会党,给予他们以希望,继续作战,太平军并非没有机会,而不是像后来的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只能说李秀成回攻闽粤思想影响太深,让李世贤走上不归路。南方的太平军也从此烟消云散了。
李世贤讨好洋人的闹剧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左右历史。这充分显示了当时封建中国的问题,就是人民普遍没有国家概念,没有民族心,这就是长时间被奴役的结果,大家对国家没有认同感,这种情况直到抗战时期才有了明显的好转。可见一个好的政府,对人民的教化有多重要。
太平天国的封王多达两千七百多人!有点职务的基本人手一个了。我们中学历史课本,学了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的时候,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后来到天京又有翼王石达开、干王洪仁玕、 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的最后四年,一口气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其中还分为一等王、二等王、三等王、四等王、五等王。
林凤祥、李开芳、秦日纲、胡以晃这种有点名气的将领肯定都王了,洪秀全那一大堆亲戚也不必说,还被同时封“千岁”。但那些什么汪麻子、蓝大顺、蓝二顺这种npc居然也是王。这些人有什么资格封王呢?完全破坏了以军功封爵的原则。这么容易就到人生巅峰了,谁还会卖力打仗?孔子曾经说过,唯名与器不假于人。我们不禁感慨,太平天国如此滥封王爵,这个国家如何不灭亡呢?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1、天平天国的王比大清的县官还多;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太平天国》中,李鸿章在苏州杀八王的那一幕。里头的李鸿章自己也反讽道:自己在大清混了这么多年掌管一省之军政,半个爵位都没有。而眼下这群手下败将,个个都是王,而且还盖王府、娶王娘。
难道太平天国的王就如此不值钱?没错,真不值钱。
太平天国是个比较奇葩的政权,刚起事时,就在永安建制中封了好几个王。除了洪秀全自称天王外,又直接封了东南西北翼几个王。攻下南京势力如日中天后,又新增了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
之后,随着势力的衰落,天王洪秀全为了鼓舞斗志,就开始大肆封王,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几年内,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很多王的封号越来越奇葩。结果王太多了反而造成太平军指挥的混乱。于是,又把王分成了一、二、三、四、五等。
换句话说,太平天国的王,其实还比不上大清的县官。
2、太平军出身的,最后混得最好的是丁汝昌;
太平天国最后以失败告终,许多赫赫有名的太平军将领和与太平天国有关的人物,最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就因为在天京事变后,被迫向清廷投降,最终得以善终。
但比起韦俊,还有一号太平军日后混得更好,他就是丁汝昌。很多人都知道,丁汝昌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但却很少人知道,其实他早年也是太平军的一员。丁汝昌一开始是太平军程学启的部下,后来随队投降,进入清军序列。
日后,丁汝昌在评定捻军过程中因功被提拔为总兵,从此不断平步青云......
3、太平军中也有“洋官”;
太平天国虽说是典型的中国农民起义,但却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有不少西方列强的势力牵扯其中。
而在太平军战斗序列中,其实也有一些洋人的。毕竟大家都信上帝,自然也是获得了部分洋人的好感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呤唎。
呤唎原本是英国海军军官,1861 年加入太平军,投效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帐下。呤唎为忠王训练士兵使用枪械,并先后指挥太平军炮队作战,同时也负责为太平天国采购武器和粮食。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呤唎回到英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一本名为《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的书,成为西方人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手资料。
到此,以上对于武宣县高中毕业证样板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宣县高中毕业证样板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