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为抗大校名题字的是舒同。
1.授衔不同于职务,没这么简单的。
2.赵刚资历其实不浅,1935年12·9运动领导者,也就是老资格的白区工作者了,抗大学员,所以一毕业就成了团政委,这也说明组织上对他的器重。
3.客观来说,虽然赵刚在军事指挥上比堪称天才的李云龙要逊色(在整本亮剑中,老李的军事才华被极大夸大),但考虑到他的文化底子和政治素养,赵刚算得上是党政军全优的干部,比如说他比老李更早提副军级,就是因为他后来在策动国军起义这统战工作中的表现,这可比留在李云龙身边做个政委更有价值。解放后迅速被调入总部也是这个道理…
4.所以我们看后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要到军事学院去回炉再造,赵刚就省去了这一过程。
5.但是不能不说,这并不代表赵刚就能在授衔中获得更多的倾斜:我党区分干部资历,界限明晰:红军时期、抗战、解放战争和建国后……
6.赵刚的资历始于1935年,勉强算红军时期,但没有在军中任职,从军应该也是在40年前后,主要的战功也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7.授衔并不仅仅针对解放战争,实际上是对军政干部整个革命生涯的评价。虽然授衔时的军职是评定军衔的基准,比如军委委员-大军区正职、副职-兵团正职、副职-正军、副军-正师、副师……分别对应着从元帅到大校、上校的基准军衔,从赵刚当时的正军级别,其基准均线也就是少将。
8.正军级高授的也有,但能否越级,取决于两点:要么战功卓著、贡献突出;要么资历极老。
9.前者中比如韩先楚、洪学智、皮定均、张震……后者中则莫过于敦厚长者詹才芳(中将)。
10.1955年时任军长中绝大多数都是授少将,只有陈康、黄欣庭等寥寥几位授中将。也说明第8.9点。
11.赵刚综合素质和表现都堪称翘楚,但第一非军事主官,军功并不卓绝;第二就是资历略浅。授少将,应该是恰到好处。
12.这么说吧,遍览1955授衔的少将以上将领,1935年前后参加革命、40年左右才从军的基本上见不到,类似赵刚这种能获授少将已经算很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赵刚同志的资历还不够呀……
13.比如丁伟的原型之一钟伟,1930年参军;开国少将中最年轻的吴忠,1920年生人,1933年参军……当然,你不能拿吕正操、陈明仁、董其武他们几个说事儿,吕正操虽然1937年才入党,但就凭他带来的一团人马,这个开国上将就是十拿九稳的……
14.所以单纯以亮剑来说,李云龙授少将略微有点委屈,赵刚这个少将,可真不算埋没他……
两个因素,一个是入党较晚,缺乏红军时期的资历,另一个是抗日相持阶段被李云龙给“耽误”了。
《亮剑》中,赵刚的工作能力异常突出,最终授予了一个少将,大家都认为赵刚作为“三八式干部”,资历上比起李云龙这种红军时期的军事干部要浅得多,所以评个少将不低了。
的确一个少将对于普通的“三八式干部”而言,衔级真的不算低了,甚至偏高了。
然而赵刚不但是一个军事政治都过硬的政工干部外,他还是一个加强版的“三八式干部”。
和普通的38年抗大毕业的“三八式干部”不一样的地方,赵刚此前就有一个被刻意隐藏的过硬的资历。
虽然缺乏红军资历,但是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中共领导的反对“华北自治”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
所以作为运动的组织者,赵刚实际上应该是至少在1935年以前就入党了,甚至在我党内部已经是地下组织领导层的一员了。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三八式干部”从抗大毕业后,进入的是连营一级的指导员、教导员职位。而赵刚可以一下子就直接进入129师386旅独立团当政委,不但进来就直接是团级政委,而且还是386旅的下辖团。
更关键的是,赵刚到总部报到的时候,提出下战斗部队,副总指挥觉得很为难,觉得有些屈才了,后来是因为觉得李云龙需要有人给套套笼头了,才让赵刚到独立团当政委的。
所以很显然赵刚原本如果不来独立团,是要直接留在总参谋部的。
赵刚在独立团有苦有甜,和李云龙互相学习,最终配合得当,成了生死之交。但是连续多年独立团一直立功、犯错,然后功过相抵。李云龙和赵刚也就一直停在原地踏步。
说白了虽然独立团打了很多胜仗,但是很多胜仗本质上仍然是李云龙“犯错误犯出来的”。独立团“我行我素”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赵刚在独立团而改变。赵刚这样的政工对独立团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独立团对赵刚的“政绩”帮助不大。
这就导致了赵刚没有足够的资格,参加最关键的1943年中央党校学习,更“错过了”1945年4月的党的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如果当初赵刚留在总参谋部,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1943年参加党校学习,1945年再选一个候补委员。加上这个资历,赵刚的仕途走向就又会不一样,至少不可能只是个少将。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范朝利就是一个中将,所不同的是范朝利有红军和长征资历。
但是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李云龙当了华野11纵2师师长,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
也就是从这个阶段,赵刚的仕途开始正式起飞了。很快被调往2纵当政治部主任,就已经副军级了,然后又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联络廖运周部起义,立了大功。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
但是赵刚虽然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进步迅猛,然而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才又进了总参谋部。而这中间恰恰就是被李云龙给“耽误”的。
不过比起赵刚,李云龙真是愤愤不平,自己要资历有资历,要战绩有战绩,自己曾经的顶头上司是大将,772团的“程瞎子”(陈康)是个中将,自己却只混了个少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赵刚,《亮剑》中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政治委员,与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是工作搭档,俩人经一段时间磨合后,就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战斗中将独立团锤炼成为一支顶呱呱的八路军在晋西北的抗日主力。
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赵刚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属于军内少有的能文能武的军官,特别擅长狙击作战,用三八式步枪击毙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军山崎大队数个机枪手;在辛庄防御战中,还是用三八式步枪在500米开外,击毙一名正装迫击炮炮弹的日军装弹手。
解放战争时,当李云龙还在华野担任某师师长时,赵刚已经是华野某纵队副政治委员了,相当于副军级干部,比李云龙的师级干部级别高;全国解决以后,调任总参谋部某部政治委员,此时已是正军级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
尽管在授衔时,确实有解决军的部分军级干部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但那都是资历深特别是战功卓越的军政主官,以赵刚在军内的资历,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事实上全国大都数军级干部所授的都是少将军衔。
赵刚被授少将军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军中的资历尚浅,1935年时,还只是北平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而李云龙1927年就参与了黄麻暴动,当时都已经是红军主力团的团长了,以李云龙的资历和战功,也仅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作为八路军独立团的老搭档,赵刚不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予军衔时,中央军委以级别为基础按照德、才、资条件评定干部军衔,在同等资历条件下,一般都是部队军事主官优先考虑,其次是军队政工主官,再则是军事参谋长,最后才是军队后勤主官。
在李云龙负伤住院时,赵刚被提拔为纵队副政治委员,后比李云龙早一年成了军级干部,李云龙出院后,才当然代理军长,所以在军衔评估时,也就是妥妥的少将军衔,不可能往中将军衔靠。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赵政委是吧,如果这个人物是真实的,那么可以说,授衔少将是顶格了。
可以参看55年授衔的将军们,大多数是红军时期的营团级(甚至以上很高职务)干部。
赵政委的背景是一二九,到抗大学习后分配到李团。资历过浅。一般在当年的历史阶段,都不会发生,很多抗大的分配基本是在连职上先行锻炼。
没有红军经历的,从地方上线参加革命,然后进入军队系统的,55授衔一般也就是上校,连大校都很难拿到。
至于,他先于李云龙到了军级(副军-纵队政治部主要负责人),那是小说而已,一般这样的晋升,在我军中屈指可数。相较而言,李云龙的晋升还是很符合历史环境的
李云龙确实比赵刚“进步慢”。
在参加淮海战役时,李云龙是华野11纵队2师师长。当时,粟裕建议提升为2师副师长,李云龙坚决不干。于是,李云龙才成了2师师长。李云龙当了师长以后,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可是,没过多久,赵刚就被调往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
当时,李云龙对于赵刚被调去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很有意见,不想和老搭档分开。不过,这个政治部主任相当于纵队的“副政委”,在当时算是副军级,比李云龙的高一级。等到建国以后,赵刚直接升任总参谋部政委,这就相当于正军级干部。
再看李云龙,因为中间伤病了几年,在建国以后才是福州军区C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一直到1955年,李云龙从南京国防大学毕业以后,才正式被任命为军长。李云龙当上正军级干部的时间,比赵刚晚了五六年。
在军级干部中,赵刚的军衔不算低。
1955年我军在授衔的时候,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这次授衔的原则:“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军衔大都是低于现在的职位的。也是因此,64位在职军长、政委中,只有2位上将(55军军长陈明仁、69军军长董其武,他们是起义过来的,有政治因素);6位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战时期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长)。
6位中将在抗战时的职位: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
剩下的56人中,53人被授予少将,3人为大校。军级干部中,83%被授予了少将!这些少将都是八路军时的团长和政委级别,李云龙和赵刚能给个少将真是不低了。
而且,虽然政委一职很重要,但是,军事主官们都很“排挤"政委。四大野战军中,有两个野战军的政委是被司令兼任的:
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二野的政委是邓小平,因为离开部队,没有评元帅;
四野的政委是罗荣桓,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以政委身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
这么看,赵刚政委能授予少将,不算是受了委屈!
而且,从赵刚的履历看,他已经算是进步很快了。他是1935年以后才参加革命的。资历比李云龙等人差很多。当时,因为他的学历高,还曾领导学生运动。所以,从抗大毕业后,一上来就被分到独立团当政委了。要知道,抗大四期招收了5500多人,为军队培养干部907人!这些人大都只分了连级职位,赵刚算是“高就”了。
虽然资历不行,但是赵刚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亮眼。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曾联络廖运周部起义,是立了大功的。所以,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不过,1955年军衔授予时还要考虑资历,“山头”等问题。他被降级评,也是情理之中。
政委一职跟我国古代的“监军”有些类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制武的传统。古人认为,把军权交给文人,比交给武将手里更安全。这就是所谓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是因此,历朝历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基本都会派文官(或者太监)去前线监军!
“政委”是我军实行双主官制的表现,也算是对古代“文官监军”传统的进一步发展。政委是从党的角度(政治思想角度),来管理军队的。他和部队的军事主官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分别负责生活和打仗。但是,政委有权在军事主官犯错误时,制止他犯错。所以,这就等于给了政委监管同级别军事长官的权利。也是因此,各级军事主官很难避免要跟政委有一些摩擦。可能也是因此,在评军衔的时候,政委比军事主官不受待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到此,以上对于抗大第四期毕业证什么样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大第四期毕业证什么样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