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博士生含金量已经不能跟以前对比了,目前一般本科高校招聘教师的门槛已经是博士学历,针对有些冷门专业甚至要求名校博士或本硕博名校学历。如果进去从事行政后勤工作的话,学历要求会相对低一些。
至于待遇问题,高校的老师们应该都不会差的,工资组成包括授课补助,项目经费,职称补助各方面。也跟从事的领域有很大关系,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绝对是待续比较好的了。最吸引人的就是两个长假,而且大学老师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发现自己的兼职项目。
总体来说,博士生进入高校当老师是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待遇不差,工作压力不大。看个人选择了
谢谢邀请,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为你解答。
普通本科学校,这个概念不是很明确,我们姑且认为题主说的是四非高校。那么,博士毕业进四非高校待遇如何?前程如何呢?我们和去985、211高校比较一下。
先来看看待遇
博士进高校工作,要考虑的待遇有两个部分,一是刚进校时的引进待遇,包括承诺的住房补贴、安家费以及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指标等等。这个待遇主要是用来吸引人才,所以,越是缺人才的四非高校,给出的待遇多半越高。对普通博士,如果去985、211,最多每个月一两千的租房补贴,3-5万科研启动经费(仅够买个电脑,参加一场国内会议),如果去四非高校,可能拿到10到20万的安家费,10万+的科研经费。
二是进入学校后的工资待遇。除去安家费(一般按月发放)外,只算基本工资和绩效津贴,那985、211高校普遍要高于四非高校,主要高在绩效上。如果同城相比的话,基本上能高一个档,985、211的讲师,能拿到四非副教授的工资水平。到了教授副教授,这种差距可能更大,特别是二、三级教授。
再来看看发展前途
从整体来看,985、211高校教师的发展前景当然是更好了。对刚毕业的博士来说,985、211高校有成熟的团队,去了就能指使研究生干活;有领域内具有话语权的大佬,不仅可以给予学术上的指引,还可以在你申报项目、奖励的时候推上一把;有现成的实验条件,没准比之前博士期间的条件还好。而以上优势,四非高校基本上都比较匮乏。
当然,也不绝对,学术资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而不是学校。985、211也有不少不入流的学科,四非高校也有比较好的学科。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到重庆交通大学最好的院系之一,土木学院,跟着学院的长江学者,很快就评了副教授,现在自然基金也拿到,差一篇论文就达到教授条件。他还兼着一个实验室主任,和一个公司副总。相比起另外一个留在211高校的同学,他虽然工资卡上的工资低一点,但实际收入和社会地位一点也不差,甚至更风光。
结论
平台可以决定一个人能跳多高,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跳多高。985、211中最优秀的人才肯定是比四非高校中最优秀的人更优秀,但绝不是每个985、211的人都能比四非高校的人更优秀。很多人即便去了985、211,过几年也不一定能留得下,同样,很多人去了四非高校,到最后混的还不如去专科学校。学校只是为你铺了一条路,怎么走还是要靠自己,不努力,大路越走越窄,努力了,小路也能越走越大。做学术如此,做任何事情皆如此。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差别非常大,就看你如何去认识这个问题,看你的目标是多少。现在大部分的博士进普通的本科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待遇就千差万别了。首先我们看决定待遇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大学所在地区。
这个是决定大学待遇的一个前提条件,虽然都是本科高校,但是很多学校因为所在地不同差别就非常大,比如说北上广深等一些高校虽然是普通大学,但是他们的待遇普通一般是比较高的(当然只是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来讲是比较高,但实际上与当地的工资相比未必是很高的)。如果是一些西部高校或者所是一些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那么他的待遇都可能不是很高,毕竟老师的待遇要和地方经济社会相关的。
第二,不同的学科有差别。
即使在相同的学校,由于每个人所学的学科不同,待遇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相对来讲理工科会高一些,因为他们可能有相对多一点的科研启动经费,还有一些项目经费可能会高一点。而文科相对来讲会低一些。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学校的所定义的稀缺专业,紧俏专业,如果学校认定是紧俏专业的博士,待遇也会高一些,如果只是普通的学科或者说学校可有可无的那样一种专业待遇可能就一般了。
第三,个人的科研水平。
这个也是有差别的,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在人才招聘的时候将人才分为几等,其中博士之类的分为优秀博士和普通博士。作为优秀博士,是指有更高的科研水平,具体体现为有更多高水平的文章,有更多的科研项目等等。如果认定是高层次人才,那么相对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也会多一些,如果是一般的人才,那么待遇相对就会低一些了。
以上讲的是学校的总体的待遇,至于将来发展的前景如何,我想这个在所有的高校其实都是一样的,无外乎就是走职称了。如果你自己科研能力强,教学也还行的话,一般来讲两年之后可以评副教授,然后正常情况下5年之后可以评正教授。这只是政策规定,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是很少的,当然如果你个人科研各方面非常突出的话,这个路径还是比较好的。在当前来看,如果在大学能够评上教授,总体上来讲,待遇应该还是可以的,在学校的地位应该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你喜欢大学这种环境,也甘心做科研,愿意以学生为伍,我觉得大学教授还算是不错的选择。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在小西看来,普通本科学校的待遇同样"普通",对应的考核压力也是"普通"水平。
上图是我国每年的博士毕业人数、招生人数,会发现2000年以后有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在本科、硕士扩招的大背景下,反而开始紧缩招生计划,提高了博士毕业的要求,减缓了招生和毕业人数的增长率。这也是很多学生发现之前传闻的"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的原因。
根据教育部2019年7月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8年招收博士生9.55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毕业博士生6.07万人。未采用2019年数据,是因为12月份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尚未可知,得2020年才能发布19年数据。
尽管每年有6万博士毕业,初步预估截至2019年9月已授予博士学位的总人数不过90万左右,放在14亿人口中国的大背景下,万分之6.4的比例依然算是稀缺的。因此,部分人直接定义"博士烂大街"是不太准确的。
不过,国内各个单位对于高层次需求增长的同时,对博士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国内不少省份的人才政策中,对于博士的层次都有进行区分,比如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优秀博士。
刚毕业的博士仅仅算是优秀博士引进,甚至还会氛围I类和II类,相对享受的待遇和福利也是较低的。之前,就有人质疑说,你看某某大学引进博士,年薪200万、科研启动费1000万、组建团队等,可这个真不是普通博士毕业能享受的待遇。
"普通本科学校"在我的定义中是一些不错的双非院校,即传统的一本、二本高校。大部分人不会将独立学院、民办大学归属在"普通本科学校"行列中。
博士引进时,会有一些对应的政策,比如15-45万/人的安家费和20-60万/人科研启动费。具体的数额,得看学校人才文件的规定的考核指标和个人的优秀程度。就我了解的情况,不少大学还是分批发放,有2年的中期考核,考核通过后才会发放后续50%。
博士毕业进入普通高校的岗位待遇得分地区,以长沙为例,不走"特聘副教授"绿色通道的话,普通讲师的年薪约在10-15万元(含年终绩效)。单纯每个月到手的工资真的不算高,按"10级中级(讲师)"的标准,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到手5500-6000元。同理,5级副高或者2级正高的收入比这个数字要高不少。
为何我一直都有提"优秀"的博士?
只因为越是"普通高校",科研奖励越高(因为能有这样成果的老师少,得重金鼓励;反而是985大学普通成果就看不上啦)。比如说,长沙的双非院校的科研奖励:新进博士获得1个国自科青年基金奖励5万,一篇中科院I区论文奖励5万、II区也有3万等。
在我看来,这类科研绩效奖励才是最为关键的。除了能拿到不菲的奖励,同时这些课题、论文也是年轻教师日后职称评定的最大依赖。也许,这样的一个老师放在985大学紧仅仅算是中等层次,可在普通双非大学就是学校宣传的典型,出色的代名词。
几年前,我的一个盐城老乡工作3年后又辞职回母校读博,之后留在长沙的一所双非大学任教。他们学校当时的奖励比现在还高一倍,他进去后第一年拿下国自科、博后资助、发了2篇I区论文,年后就换了一辆小30万的新车。
博士毕业进去普通本科学校前程如何?
2018年11月,我一个高中同学(人大毕业的博士)来长沙开会,聚餐时曾和我说过一句话:学问得慢慢做,别太看重前途和"钱"途,否则容易误入歧途。之前,我的导师也曾和我说过,没上教授之前别分心,一步没踏上、踏稳,再想往前就千难万难啦。
博士毕业后进入普通本科学校的前程不好说,能影响的因素和个人选择差异性太大。比如,我有个师兄毕业后进入高校,就做了院长秘书(虚职,原则上不让设定的),做着各类热热闹闹的学院、专业的杂事,一年又一年晃过去后,如今依然还是讲师。
不过,人才引进时进入一个好的团队,对于博士个人后期晋升和发展非常有帮助。如今高校老师"单干"的年代已经过去,更多的是几个人、十余人的团队协作,甚至不同高校间大团队合作。一定要转变好心态,不要老觉得是在给"团队大牛"打工,被压榨。
其实,不少博士毕业时有选择进企事业单位,待遇和收入比普通高校要好很多,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显著。挣几年钱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再决定是否选择转回高校。比如,我有个师姐2018年就从研究所的"高工"转为双非大学的"教授"(名校的要求非常苛刻,基本没希望)。
综上,博士毕业进普通本科学校的待遇同样"普通",也许远达不到大家对于博士收入的期望值。前程的话,真的是看个人努力和机遇,毕竟拔尖的永远就是那么一小撮人。当然,以上聊的也是普通学科,部分专业的收入会高不少。
想到刚毕业每月可能到手几千的收入,你还会选择读博吗?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博士进入高校,待遇和收入一般分几块:基本工资收入+工作量收入+科研项目收入+外快收入(外出讲课,评委、公司顾问等)
我和我博士同学的经验,博士进入普通高校和进入211或985高校,就基本工资收入+工作量收入而言,不会相差太多,不仅如此,有相当多的普通高校这两块收入要远大于211或985高校。
当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待选的几所学校中,一所985,一所211,还有一所普通高校。校方承诺以及我私下打听到的收入,985、211都不如另外一所普通高校。
现在我有很多博士同学在985、211高校,还有很多博士同学在普通本科学校,我们有时候同学聚会或者私下聊天,经常就会发现:985或者211在工资收入方面其实并不如普通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之间收入待遇也会有差别:比如同一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以天津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教师收入待遇之间也有差别。还有不同城市之间学校待遇也会有差别:比如一线城市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人才的特殊待遇,但二线三线城市对于博士依然有人才待遇,许诺了种种科研启动费,人才引进费以及安家费等等。
大致来说,博士进入沿海高GDP城市高校的收入待遇要比进入西部内陆高校收入待遇高。我以前的一个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进入西南某大学,我去年曾经看过他的工资条,包括公积金收入月收入大致在7000-8000左右。而现在博士进入我们学校,月收入大致在11000-12000左右。
而在科研项目收入+外快收入(外出讲课,评委、公司顾问等),名牌大学教授的机会要远高于普通高校。
就发展前程而言,进入普通院校虽然在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方面不如985或者211,但如果学科属于全国重点或者双一流学科,博士个人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比如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我们学校的全国重点学科也出了好几位长江学者。学校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自科项目每年也能拿20项左右。
综上,博士进去普通高校,有很多变量,无法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供参考。
1、《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没有医学专业的人也完全可以看得懂,读完会让你对医学有一个相对通透的了解,不是基于具体的病情,而是身体自愈的底层逻辑。
2、《有匪》电视剧扑街了,但是原著真的很好,一个少女的成长,不爽不装,完完整整的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一定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天真但是不傻。
3、《不懂年轻人你怎么带团队》对于90后的一代人有着相当详尽的画像,不仅适用于带团队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了解新一代人的世界。
4、《基层女性》非常真实的展露了女性,尤其是基层女性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想要改变会很难,但不改变只会更难。
5、《显微镜下的大明》最开始以为是历史书,结果读着读着有了侦探小说抽丝剥茧的感觉,全书读完之后发现是一本社会类学说,不论你从历史角度,还是侦探节奏感,还是社会话题的厚重,你都不会失望的。
6、《身边的金钱心理学》钱这事,明晃晃的站你面前,谁也别说自己有能耐逃避。既然如此不如好好捋捋自己和钱的关系,你怎么用钱,你怎么赚钱与你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我们赚不到钱,有的时候是能力,有的时候是运气,还有的时候是心理。
7、《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打破以往时间管理的很多概念,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时间: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心流时间,重新定义你的时间,也重新定义你的生活,时间在那,你的未来就在哪。
8、《把自己当回事》天真姐姐的第一部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沟通的技巧和她自己实战的案例,但最大的内核是:把自己当回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是开展一切交流的基础。
9、《人生由我》作者的儿子是著名的埃隆马斯克,但是人家不是作为XX的母亲而存在,她是作为自己梅耶马斯克而存在,这一点就相当了不起,谁都不能阻挡她的光芒,虽然她有一点点吸渣。
10、《人生算法》读这本书有点费脑,需要你在一个大脑相对清新的状态下进行,但读这本书绝对值得,一遍不够二遍不多三遍也 OK,好书就值得反反复复的读,逻辑通了,很多事就透彻了。
我不会给你推荐10本书,我只给你推荐一本书。我怕推荐多了,你没有读完10本,从而错过了我最想推荐的这本。我一定强烈给你推荐的这本书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讲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知识体系的一套方法。
这本书不单单适用于想要长期从事写作的人,也适合学生用于管理学科知识。
读到这本书,我惊喜又心痛,心痛的是,如果自己能在20年前就读,那该多好!所以,现在遇到这本书的年轻读者真的很幸运,从现在开始就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这真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为这本书写了书评,如果暂时没有时间看的读者,可以到我的文章里面去看这本书的书评。我把书的主要内容都给提炼出来了,如果你觉得好的话,那就可以去读一下原著。
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2022年,我给自己列了一份读书成事书单,总共52本书,计划用一年时间精读。每周日我都用3000字左右解读一本,发在知识星球上。
其中有些书你可能认为是没有营养的鸡汤,其实不是。即使是鸡汤,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多成事,也是一本好书。
我选择这52本是有理由的,不是凑数的。如果想凑数,或者为了让别人看到我选书的品味有多高的话,我就精选大量的经典。
不过这样做没什么意义,因为其他经典离成事有点远。当然,除了这些书,我不定期更新其他读书笔记在公众号上。
总之,2022年我还是读书+写读书笔记为主,当然重点还是写。也希望这份成事书单对你也有用。如果要选出十本的话,我就在书名下方加下划线
关于如何读书的:
关于如何写作的:
关于如何利用和管理时间的:
关于向榜样学习的:
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
关于提高个人专注力的:
关于生活和人生选择的:
关于创造与管理财富的:
关于了解基本认知的:
如何培养好习惯:
如何有效地工作和创业:
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如何营销自己:
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如何了解和认识未来的趋势:
两本成事方法:
如何成长与成功:
如何走正道,迈向成功:
两本人生解码书:
让人正心,诚意,修身的经典:
人为什么而活,怎么活才有意义:
我比较喜欢读小说,让我推荐的话,是这10本吧:
1.余华的《活着》
2.麦家的《人生海海》
3.张嘉佳的《云端有个小卖部》
4.刘慈欣的《三体》
5.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
6.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7.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8.《当你像鸟飞过你的山》不记得作者是谁了
9.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10.奥威尔的《1984》
我推荐自己准备在2022年必读的十本书吧。
第一本《红楼梦》,这本书在二十多年时读过,当爱情悲剧看的,没仔细体会过。明年打算细细品读,特别是其中的诗词,要认真体会。
第二本《蒋勋细说红楼梦》,为了更深入的读懂《红楼梦》。
第三本《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写的特别有名的小说。我很想看看主人公是经过怎样的历程,最终选择了月亮。而我也想选择月亮。
第四本《声律启蒙》其实现在我已开始阅读了。这本书体现了汉语之美,美在简洁且富含韵律。我想通过对此书的学习,在以后写文时能也有这种优美的韵律。"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立刻见到江南春日美。
第五本《爱你就像爱生命》,今年我被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中天马行空的叙事风格绕晕了,我想还是换一本吧。据说这本是王小波的情书集,我也很好奇哦!
第六本《汉字的魅力》,我侄女推荐的,说汉字从字义、从结构等方面研究后,韵味无穷,这书值得一看。
第七本《散文课》,张怡微著。我想学着写散文,所以读读这本书,学习前辈经验。
第八本《巴金散文精选》,多看多进步。
第九本《钟鼓楼》刘心武著。荣获了茅盾文学奖,我想看看。
第十本《斯佳丽》,这是《飘》的续集,我好不容易从淘宝上寻到的旧书,一定要看看。
其实还有好多书想看,但贪多嚼不烂,先以这十本书为主吧。但愿能完成这个目标。
加油!
电影《雪暴》由崔斯韦执导,张震、倪妮、廖凡领衔主演,黄觉、刘桦、张奕聪主演,主要讲述了在一座极北的边陲小镇,一伙穷凶极恶、作案手法老到的悍匪为抢夺黄金,打劫运金车,并借助大雪掩盖了所有犯罪痕迹。为了探求真相,警察王康浩(张震 饰)暗地里搜集证据,熟悉地形,终于在一场灾难级的暴雪降临时,与谋财害命的悍匪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正面对决……
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的剧情让人大呼过瘾,悍匪杀人不眨眼,而森林警察始终不放弃追求真相与正义,情节张弛有度,故事环环相扣。
在影片中,张震饰演的森林警察与廖凡、黄觉、张奕聪饰演的“悍匪三兄弟”绝境中相遇,凛冽的雪景中两方展开激烈枪战以及拳拳到肉的近身搏击。警与匪的殊死搏斗让观众看到了正义与贪婪的较量,展现绝境中守卫者的正义使命。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森林警察的作品,电影《雪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默默在极端环境中付出的守护者。
《狙击时刻》
狙击手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魅力。他们不动声色,异常冷静地狙杀对手,却让对手摸不到他们的皮毛。但面对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毒贩和恐怖分子,狙击手的“四两绝技”还能稳稳地拨千斤吗?会不会造成“秀才遇上兵”的情况?犯罪动作悬疑电影《狙击时刻》就把狙击手和恐怖分子放在了狭路相逢的独木桥上,正义与邪恶展开了生死对决。
《狙击时刻》讲述了精英狙击手被国际特工重创后一次卧薪尝胆的反击之战,展现了非比寻常的魔鬼训练及残酷的丛林作战,在枪林弹雨中追捕国际犯罪集团,上演了一出丛林探险、秘境追踪的好戏……当然,《狙击时刻》不只是火爆的硬碰硬,多条利益链纷争让这里出现了许多“悬疑”的地方。比如你身边最好的伙伴是否还值得信任;对你一往情深毫无他求的女人可能是某国特工;大毒枭不一定贩毒,有可能贩卖炸弹……影片暗藏在故事情节中的犯罪心理也十分值得期待,紧张的故事情节加上难以揣摩的犯罪心理,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了紧张且悬疑的气氛。
《赤道》
《赤道》走的是场面大开大阖,细节悬疑烧脑的路线,讲述亚洲头号通缉犯“赤道”抢走韩国超级核武器后,前往香港进行交易,中韩多方军警力量聚集香港展开追捕,以化解亚洲史上最大核危机。
该片的演员可以说表演很出彩,更有韩国演员池珍熙、崔始源加盟,张震饰演反派“赤道”表演非常到位,张学友饰演的危机专家,但是真实身份却是反派的大BOSS,这一角色拿捏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歌神不仅仅会唱歌,张学友的演技还是可以值得肯定的。不管是张家辉,余文乐还是“老戏骨”王学圻都贡献了非常漂亮的演技。
《赤道》的结尾王学圻发现了原来所谓的“赤道”事一直在身边的危机专家张学友,而这时张学友出逃国外,王学圻追逃在火车上面对着“赤道”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女助理一直都是“赤道”的卧底,这时自己以身陷囹唔……其实这和《寒战》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故事的结尾,往往还没有结束”
到此,以上对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毕业证写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毕业证写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