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玉石品类中,和田籽料一直受到追捧,始终屹立于收藏市场的顶端。
但是,近几年,在籽料闹“饥荒”以及贵到“高不可攀”的大背景下,却有一个从东北小镇走出的玉种,杀出重围、声名鹊起,成为玉雕界的新贵。
没错,今天要说的这个玉种,就是析木玉。
而要了解析木玉,首先就要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
红山文化
很多不了解析木玉的朋友,都以为析木玉是近几年才出现在玉雕界,只有这短短几年的历史而已。
其实不是,早在红山文化时期,析木玉就已经被开采出来雕成玉器,成为见证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凭证。
如今已经确认的红山文化是:五千年到八千年。据统计,在这一时期诞生的玉器已被挖掘或传世的已有300多件。
其中,被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是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开采出来的勾云纹玉佩。而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意外挖出的大型玉雕龙,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龙的形象。
从已经挖掘出土的玉器来看,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工艺水平就已经比较发达,并且造型也十分丰富。
不仅有玉猪龙、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等动物形象,还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而从玉料上看,这些玉器使用的主要是东北岫岩地区的玉料。这些玉料颜色多偏黄或偏绿,密度非常高,硬度也不低,色泽也十分均匀。
两把小孤山遗址的玉斧
这就是红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红山玉器。而红山玉器的背后,有一种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析木玉。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红山文化是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而红山玉器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可以通过它看到红山文化时期的信仰、工艺,以及人们对生命和图腾的崇拜,更能标记里程,了解析木玉、玉器以及我国用玉的历史。
析木玉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传统玉文化的宝贵财富。
进击的析木玉
沉寂了几千年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析木玉突然多了起来。甚至有村民在河中洗澡都能碰巧挖出50多公斤。当地也迅速掀起了一股采捞析木玉的热潮。
不过作为一个地方玉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析木玉的影响力都仅仅局限于东北地区,其作品也是要么隐匿于东北,要么被少数收藏家所有。
直到2008年,析木玉才在玉石交易市场出现,并且到了2015年,才受到广泛关注。
2015年,可谓是析木玉的崛起之年。
这一年,析木玉作品《法性长明》从四百余件入围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天工奖”金奖,并荣登2015年《天工奖典藏集》封面。
之后,析木玉这个词开始进入玉雕行业的浪潮中,并且玉石爱好者们也渐渐发现了它的好。
从成分上看,析木玉可以算是和田玉家族的新成员,按照和田玉的国家标准,它与和田玉同质,料子紧密,质地细腻。
我们知道,玉料质地越细腻,越容易展现出创作者的细工。析木玉细腻的质地能让雕刻细节纤毫毕现,所以雕刻成品精巧玲珑,毫无粗砺之气。
此外,析木玉玉色素净雅致、庄重质朴,玉质细腻、干净、莹润如凝脂,雕成作品则透而不飘、润而内收、艳而不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这些都促使析木玉迅速成为玉雕行业的一匹黑马。不过,和所有玉种一样,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析木玉也是越挖越少。
以前海城河上可徒手拣玉,如今即便是大型机械联合作业,能挖到的玉料也不多了。
并且随着这两年析木玉作品不断斩获各种高含金量的奖项,析木玉的概念越来越被熟知,并且这种材质在玉雕方面的价值也越来越被认可。
从不被人知的沉寂,到业内看好的小众玉种,再到今天受到广泛关注的黑马,析木玉的再次爆发,是古玉文化的传承,更是其自身价值的理性回归。
中国近几十年,出现了很多的玉种,但唯有析木玉独树一帜,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既有无可争辩的玉质,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析木玉势必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析木玉应该是河磨玉,外面带石皮的叫析木河磨,精品析木玉是无结构的,料质细腻,柔润,据说鉴定能出和田玉证书,精品玉料有一定收藏价值,而且析木玉适合雕刻,雕刻的好材料,最近这两年很多获奖作品里就出现了析木玉材质的作品,市面上析木玉的配饰也不便宜紧跟和田玉价格。只要玉质细腻油润收藏价值还是挺高。
析木玉是我们岫玉大家族里的一种玉料,析木玉绿,带石皮的叫析木河磨,精品析木玉是无结构的,料质细腻,柔润。总的来说。无论是什么玉都分三六九的,我觉得只要是精品玉料,他就有希望成为玉石界的硬通货。喜欢玉就关注我吧!一个玉乡小姐姐。
谢谢邀请,
河磨玉是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的主要玉材,也称为老岫玉,忻木料和宽甸玉,这种材料硬度较高,透明度低更显得湿润,绿色比较均匀,质地中很少有瑕疵或者是雪花,其中有一些近似于新疆的碧玉,它的成分是阳起石,还有一部分透闪石,也有一些是带有一些蛇纹岩的成分,玉器的主要颜色为深绿色,因为透闪石的比例占的比较多,所以容易跟新疆的碧玉料弄混淆,这种材料的质地相对比较细腻,硬度较高,一般是摩氏的硬度6~6.5度,色泽均匀,玉料主要有三大类,第1类是类似于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和墨玉。后两种玉料应确定为红山玉料文化的所用玉料产地也在红山文化的区域之内,所以取材相对方便,价格也不是很贵,目前的做伪仿假一般都喜欢使用这种材料。
和田玉是产自于新疆,昆仑山脉1500公里沿线,和田玉的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的软玉,是硅酸盐矿物,主要的成分是阳起石和透闪石,和田玉主要分布在新疆的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等地,延续1500多公里昆仑山脉的北坡,共有9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并且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的有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色泽,是从商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是皇家玉料和玉材选用制作的主要材料来源。
和田玉是国家地矿部以和田地区产的玉料而命名的和田玉,后来的和田玉就不分区域了,只要透闪石达到95%都可称为和田玉,河磨料产在辽宁也称为老玉,河磨料有点青黄色,没和田玉白度白,河磨料和和田玉籽料还是有差别的,这是本人看法!!!
谢谢邀请!
首先,河磨玉和和田玉里都有王者,也都有青铜,类别上的比较,很难说出一个结果来,萝卜白菜各所爱,不能一概而论,从价格上来说河磨玉也有比和田玉高很多的,和田玉也有劣等货。
其次,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河磨玉和和田玉都有称霸之时,在史前文化时期,我们的红山先民们就大量使用岫岩玉也就是河磨玉做出了震撼世界的作品,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C型龙、红山故宫龙、以及中华龙的起源玉猪型龙等等都是红山文化的代表,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史前信息。
再次,随着先人对玉文化的把握和琢磨,和田玉从商代开始逐渐被大量采用,因其质地优良,色彩多样,性情稳定追前成为了王宫贵族使用的玉料,被不断发扬广大,并被赋予大量的人文色彩,在各个时代散发出了璀璨的光辉。
总之,河磨玉比和田玉好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能单纯说那个好那个坏,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综合评定。
在大部分玉种都在争相以和田玉的名义在市场上扩散的时候,有一个玉种却保持着它的独立,而且受到很多玩家的喜爱,那就东北河磨玉,作为籽料里的一种,河磨玉有着它独特的个性。
河磨玉由于河水冲击力较小,多为静止状态,棱角分明,玉转化成皮子状态严重,多为厚皮子,这也河磨玉的主要特点,皮子多为玉肉多年转化。而和田玉为薄沁皮。
什么颜色的才是好的河磨玉呢?就颜色而言,河磨玉有黄白色、墨绿色、青灰色之分,偏岭以黄白色为最佳,孤山以椴树林黄料为最佳,下游析木菠菜绿是雕刻工艺品的最佳玉料。河磨玉则主要有黄绿两种颜色,它们分布在三条不同流向的河水中。岫岩境内有座名山叫弟兄山,围绕弟兄山为界限接壤3个市都有原生玉矿,分别是,岫岩市偏岭镇细玉沟村,海城市孤山镇瓦子沟村,大石桥市建一镇玉龙村。偏岭出上等黄白,孤山出好的绿料,建一出的一般青灰色质地差所以名气不大。
如今析木河磨的超细玉料,被称作绝料、掐尖料,外观水头足,油性重,不仅细腻晶莹、绿意盎然,而且肌如冰雪、肤如凝脂。用手电筒一照,内部玲珑剔透,结构细腻,无论从颜色还是料性上都能与优质和田玉相媲美。
由于在河道的不同地点发现,颜色是略有变化的。常提到的地域名词,孤山料,析木料,段树林料,偏岭料,都是地点,还是那句话不要迷信这些地域符号,眼睛是最真实的导师,料好才是王道。河磨玉的好坏要看玉里面的变化,主要是石性重不重、石花多不多,同和田玉差不多,还要看油性和致密度。
不过河磨玉无论黄、绿都是比较稳重的色调,没有像碧玉那样扎眼的鲜艳绿,河磨更内敛含蓄一些,反倒很有看头。
了解更多和田玉知识,结交更多玉友,免费鉴定和田玉,请下载藏玉App。
从图片上看,图一是和田玉,但不确定是新疆和田玉,并且这图片属于“仙图”,就是有点失真。图二是正宗河磨玉,这块河磨玉图片虽然也有点“仙”,但它可以算得了河磨玉中较高档次的一类。两者的价格其实按品质来划分的,这两块不属同档次的,价格差别也较大。你这两张图片这该是从卖家手里看到的,价格应该你也知道。我猜图二的价格应该是图一价格的十倍以上,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其实玉石类特别是和田玉类的区分好坏不能按产地,名字之类的去划分,而是以玉石品质来定的,这个非专业人士不好掌握。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种说法是外行人的说法,真正懂玉很都能看出一件玉器的价格,并且相差不会太大。关于和田玉的价格其实倒有个直接的方法,就是我们用肉眼去看这件东西好不好看,好看的价格就是高,不太出色的价格就较低。
视频加载中...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习俗出自古代的占星术中的躲星,六十位太岁的名讳出自古代名人,道家成为某某大将军,由斗母元君统领,太岁所落方位按十二地支推算。犯太岁的行式共有刑太岁,破太岁.害太岁,冲太岁,值太岁,它们是根据地支的刑冲合害等几种形式来的,一般太岁所在方向是不能动土的,太岁爷头上莫动土出自汉朝王充的论衡
太岁头上动土是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那么太岁为何物体呢?迄今可见,最早记载太岁的经典有二:一是成书于东周战国时代的《六韬》,书中有讲-盘古之宗不可动,动则必凶。这个与当今所说的太岁头上动土-找死。两者的意义相同。另一是大名鼎鼎的上古地理大百科《山海经》,书中又将太岁称谓“视肉”,并且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即是讲若吃了其一块肉,其又会长出新的肉。
在上古华民的神话世界里都有个重要的概念:宇宙万物均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太岁亦不例外…先面所说两大典籍的记载刚好分别对应这个。前者太岁在天为神(犹如盘古),动(动摇其法则)就会有凶险。后者于地就出现“视肉”,这个是太岁的衍生物(并非一定为太岁的本体)。
在生物学上“视肉”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种原生质生物。又可以说是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是种在地球上可见的实实在在的生物。
然而另一方面,太岁在天为神。这个与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有关,而且又非木星本身。
上古天文学家计算出木星的公转周期若为十二年,所以又称木星为岁星(与流年十二地支对应)。然而古人又认为在木星的运行的反旋方向这个天空的横截面上,每年周而复始,流行着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其值年之时可以掌当年的天地万物的支配权,这个就是“太岁”。
太岁的运行是在十二地支中周而复始的,所以每一年的太岁又就是此年的地支,也则是此年的生肖。由于太岁神掌天地一年的司令,所以古人认为…太岁可顺而不可逆,逆则必凶。这个就是为什么不可以“太岁头上动土”的原因了。
感谢邀请。
“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最早之出处,不可详考了。
总体上讲,这大约只是一种民间说法。所以,通常人们会说,“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那里。
一
网上不少人说,“太岁头上动土”出于王充《论衡》,此说不确。
《论衡.难岁》一篇,是王充为驳斥一本叫《移徙法》的书所谓“搬迁须忌讳太岁”的不经之谈而写。《移徙法》应为两汉之交的一本谶书,已佚。
王充在此文中说到了“太岁”,但绝无“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也没丝毫相关的意思。
还有人说,太岁是古人称“木星”。这个说法也不确。
古人把木星称为岁星,但不是太岁。这个后面细说。
亦有一种说法,说“太岁”是一种埋在地下的菌类药材,如灵芝。如果有此说法,也在明清以后,可信度并不很高。
道教里,也有“太岁”,好像与不能“太岁头上动土”关系不大。
二
如果说,旧时“黄历”上有“不宜动土”、“命犯太岁”等等,应该无误。
所谓“黄历”,是指以“黄帝历书”为名编成的一种民间历书,以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为特征。
最早的“黄历”,不会早于战国中后期,流行于汉代的可能性更大。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记述,是在唐代。卢照邻《中和乐.歌登封》诗曰:“炎图丧宝,黄历开璇”。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废纸》云:“萧山蔡荆山茂才出示册页一本,其中所潢裱者乃……弘治时某姓借券一纸,天启时某地弓口图帐一纸,景泰时某岁黄历太岁方位图一纸。”这是说,在这本黄历上,有太岁方位图。
三
可以肯定,“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离不开两个要素——第一,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第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用于历法。
岁星纪年法起于何时?司马迁写《史记.天官书》的时候,已苦于无据可查。但从甲骨卜辞看,殷商还没有此种纪年法。
此法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没有问题。
所谓“岁星纪年”,就是古代人们以木星运行纪年的方法。
古人发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个轮回,称此为“一周天”。人们又把“一周天”分为十二份,叫“十二次”,每“次”都各有专名。每十二个月,木星行走“一次”,古人称之为一“岁”。
因此,木星也被称为“岁星”。《左传》、《国语》中,有大量“星岁纪年”的记载。
四
不过,在当时,以十二地支纪年也已盛行。这种方法,被叫做“十二辰”。后人称之为“太岁纪年法”。
“十二辰”的“子丑寅卯……”计量方向,恰好与岁星纪年法的方向相反,自东向西,而不是自西向东。
于是,古人们就设立了一个“虚拟星”,叫“太岁星”。其还称为“青龙”、“天一”、“太阴”或“岁阴”。
《周礼.冯相氏》曰:“此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太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异,故举岁星以表太岁。”
这是说,岁星可见,太岁虚拟;岁星行天,太岁在地。
太岁在地,才有了“太岁头上动土”一说。
岁星与太岁相配合的关系如下图——
五
岁星,就是木星,其实运行“一周天”不足十二年,只有11.86年。每过80多年,岁星与“次”的位置,就会出现超过一“次”的误差,古人称其为“超辰”或“跳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了这种局面的发生。古人解决的办法,是让岁星,在超辰的“次”里多待一年。
后来,发现总这样做确实不方便。而且,在秦汉实现大一统后,有了统一历法的更便利条件。所以,东汉的时候,就废止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法”。
六
阴阳五行,不见于甲骨卜辞。
春秋之前,人们应该有了这方面的认识。
这种认识,属于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儒家学派的邹衍,总结了一套“五行终始说”,把天下万物和人世变化都套进了“五行”变化,金木水火土亦与方位、四时相对应,天地祥灾皆有先兆。
这种理论,到汉代,登峰造极,表现为谶纬之书泛滥。
一开始,祥灾预兆,主要被用来比照国家大事和朝廷凶吉。
比如,《淮南子.天文训》里,就详述了“太阴”,即太岁,在不同方位,哪个会造成国家丧失领土;哪个会兵戈止息;哪个会发生饥荒。
七
《礼记.月令》,不仅就国家大事讲阴阳五行,还推广到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此书或初成于战国,但由汉代的大戴小戴整理无疑。
《月令》明确说,仲冬之月,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土事毋作”,这大概就是“不宜动土”的说法了。仲春之月,农历二月,也有“毋作大事”的话,后人说,这也是“不宜动土”。
《月令》里,把四时分为“四德”——春为木德;夏为火德;秋为金德;冬为水德。土德居中,在戊己日,一年中有七十二天为土,分散在四时之中。
孔颖达疏《月令》说,这是因为土可以称王。
童书业先生说,这是如今黄历上写“土王用事”,也就是土木不可擅动的原因。
具体到不可动土的日期,必与太岁所在一定位置相关。如果妄动,便成了“太岁头上动土”。 前面说到的清梁绍壬得太岁方位图一张,即为例证。
到此,以上对于析木高中毕业证什么样子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析木高中毕业证什么样子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