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额图是清朝康熙时期的权臣,在康熙执政前期时是康熙皇帝重要的左膀右臂,在擒鳌拜,平三番,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时,索额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索额图还是皇亲国戚,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按亲缘关系说康熙皇帝还得叫他一声叔叔,但是康熙早期的四位辅政大臣,除了遏必隆早死外,其他的都没落得好下场,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索额图因为参与太子争夺皇位被圈禁宗人府,最后活活饿死,下场十分可悲。
索尼死后,朝政被鳌拜牢牢掌握,康熙除鳌拜时就特意招索额图前去商议,后来吴三桂叛变,索额图又积极的给康熙皇帝出谋划策,推举人才,很多意见都被康熙皇帝采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索额图的官越做越大,到了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他在朝中的权势也一天大过一天,他的两个弟弟品行不端,康熙交给索额图处置,索额图也随意从轻处罚,不加管教。后来清朝和沙俄在边境交战,索额图又代表清朝和沙皇俄国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皇俄国的侵犯,康熙三十六年,索额图又前往宁夏指挥清军对葛尔丹的作战。
从上面一系列索额图的经历来看,索额图对于清朝是有大功的,他帮助满清稳住了江山,帮康熙把控住了朝政,侄女孝诚仁皇后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康熙四十年索额图以年老请求退休,康熙批准了,本来这时索额图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没过多久,太子陪康熙南巡到了德州,康熙皇帝就以太子重病为由,下旨召索额图前来侍奉,其实康熙召索额图南下,主要还是因为平时索额图和太子来往十分密切,即使退休之后,索额图也常和太子来往,太子又因为品行不端,让康熙越加讨厌他了,索额图也因为常给太子出谋划策而被牵连。
从康熙三十九年,朝中就时不时有大臣弹劾索额图,其中就包括了索额图曾经的门人高士奇,高士奇是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家境贫寒,被索额图任用,但索额图对待他的态度却同奴隶一样,后来高士奇投奔了明珠,并上奏告发了索额图,正好康熙皇帝打算处理索额图,于是就让高士奇等人罗列索额图的罪行,其中有一条就是索额图勾结太子作乱,预谋大事,这条也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从某方面来说,康熙认为是索额图把皇太子胤礽带坏的,他也一再的想要给胤礽改正的机会,但是胤礽却一次次的让康熙失望了,所以康熙在拿下索额图之后,斥责他“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索额图被圈禁宗人府后,康熙曾对大臣们罗列了太子一党和索额图的种种罪行,除了索额图代表清朝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事外,全盘的否定了索额图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所有的政绩,说实话这个有些不讲理了。索额图被圈禁在宗人府,一些曾经被他提拔过的官员,疏通关系去看看他,他们给索额图带去最多的就是食物,但是没过多久索额图还是饿死了,很显然宗人府在监管索额图时,有意的没有给他食物,让他活活饿死。
宗人府是专门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能对宗人府下达命令,处死权臣索额图的也就只有康熙皇帝一人了,其他人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在后来的文献记载中也提到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被处死,以什么样的形势处死索额图也就并不重要了,索额图死后,他的党羽被革职或被处死,胤礽被终生圈禁。伴君如伴虎,曾经风光无限的索额图,就以如此凄凉的结局草草走向了落幕。
索额图是康熙的首席顾命大臣索尼的儿子,康熙孝诚仁皇后的叔叔。
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
索额图的地位,不完全是靠祖宗荫蔽,完全是凭其自身能力上位的。 他一生为大清建立下许多功劳,他有四大功绩:擒鳌拜;平三番、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噶尔丹。
索额图:
其中以与沙俄的较量为最。 清初以来,沙俄屡次觊觎我国东北领土,为保疆土,康熙与沙俄进行了两次战争,史称雅克萨之战。
在战争中,清军击败了了沙俄,收复了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沙俄被迫与清朝议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而索额图是谈判首席代表。
在与沙俄谈判时,面对沙俄“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的无理要求,索额图当即予以驳斥:
“敖(鄂)嫩河、尼布楚皆为我茂明安等部原来居住之地,雅克萨为我虞人阿尔巴西等居住之地”。
正是因为索额图的强硬,保住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疆土,巩固了北方边疆的稳定。 另外在平定“三藩”的叛乱中,索额图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皇帝运筹帷幄。为后来三藩的平定,做出重要贡献。
皇太子胤礽是索额图侄女的儿子,胤礽对索额图非常倚重。胤礽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荒忽政事,亲昵匪人,康熙回京后,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被康熙申斥。
胤礽与索额图两人对皇帝心怀不满,便勾结一处,引阿迷达、麻尔图、额库礼、温待、邵甘、修宝等为党羽,结党谋议国事。他们希望太子能早点接班,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勾结:
在康熙四十一年的时候,太子胤礽随驾康熙帝南巡,在德州太子借口有病,召索额图来德州侍疾。他们在德州期间,一月有余,两人日夜谋划提前接班。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传谕说:
“尔任大学士时,因贪恶革退,后朕复起用,尔并不思念朕恩。。。朕将尔行事指出一端,就可在此正法。尚念尔原系大臣,朕不忍心,但若著尔闲住,又恐结党生事,背后怨尤议论,著交宗人府与根度一处拘禁,不可疏放。”
面对索额图和胤礽的野心和阴谋,康熙采取断然措施,在拘禁索额图的同时,将其同党额库礼等“俱著锁禁”。此时政治敌手明珠又趁机"权势相侔,互相仇轧"。康熙更加愤怒,传旨停止供应索额图饮食,几天后索额图于禁所被饿死。
康熙:
索额图平日仗着皇帝的宠信,专权用事,贿势相埒,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
“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在历代皇帝讳莫如深的立嗣问题上,索额图又“议论国事,结党妄行,潜谋大事”,这是篡位的委婉语。
索额图参与皇家内部之争,与胤礽结党,注定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潜谋大事”成功,一是被康熙帝处死。既然他没有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参考资料:《清圣祖实录》卷二一二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索额图是索尼的三儿子,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的三叔,太子胤礽的三姥爷,正是因为这层关系,索额图青云之上,成为康熙朝的权臣,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他支持太子胤礽,得罪了康熙,被圈禁,不给吃的,活活饿死。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南巡至德州,太子胤礽生病,叫来已经退休的索额图到德州伺候太子。伺候太子有的是人,康熙为什么偏要索额图来?其实康熙是想让索额图劝劝太子,不要急于当皇帝。索额图和康熙是共事几十年的君臣了,他当然知道康熙的意思。索额图在德州伺候太子一个来月,太子好了回到北京。康熙南巡回来,发现太子想当皇帝,比原来心情更迫切,行为更嚣张。康熙觉得是索额图没进好言,于是把他圈禁宗人府饿死。
索额图死那年,胤礽39岁,太子已经当了37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子也一样。太子做错事康熙不高兴也是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是康熙有很多儿子,个个都很优秀,而且康熙都给他们安排职务,锻炼他们。康熙对太子不满,必然引起太子的恐慌,担心哥兄弟们会取他而代之。
索额图当然也会有这种担心,等待就可能丢掉太子位,他能劝太子被动等待吗?实际上康熙给索额图挖了个坑,让他往里跳,胤礽是康熙的儿子,康熙不忍杀他,但又不能放任自流,那就杀胤礽最近的人,杀鸡儆猴,索额图成了替罪羔羊。康熙让索额图为太子侍疾,就有杀他之意。
索额图之死能使太子变好也值了,可是康熙杀索额图没起任何作用,索额图死后,太子胤礽一股脑把责任推给了索额图,说过去那都是索额图撺掇他干的,意思错不在我。胤礽推卸责任目的还是要保太子位。太子的担心还在,一切只能照旧。
康熙再次废太子,重新把死了的索额图提溜出来问罪,说他是大清第一罪人。胤礽继位当皇帝,大清还是爱新觉罗的大清,索额图对大清有啥罪?
康熙还说除了签订《尼布楚条约》,索额图没有一点功劳。他把索额图帮他擒鳌拜,保护他顺利亲政忘得一干二净。平三藩索额图反对,当初孝庄太皇太后也是反对的,其实康熙的决定本来就是错的。康熙决定削藩,索额图积极主动执行康熙决定,立了大功他也忘了。平定葛尔丹以及收复台湾,索额图当时是有功的,现在都成过了。
康熙学习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立胤礽为太子,本来没错,可他只学个毛皮,没掌握精华,导致废太子,更导致“九子夺嫡”,不但牺牲了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一帮优秀的皇子,也牺牲了索额图这个功臣。
本来是康熙错了,责任应该由他承担,可他是皇帝,皇帝不能错,得有人为皇帝顶罪,索额图又成了康熙的替罪羊。
一个索额图成了康熙父子俩的替罪羊,真是可悲。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索额图的死并非是自己作死,而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从而沦落为一个替罪羊。
索额图,一个颇具才干的清初名臣,为康熙朝“康熙盛世”的到来立下了赫赫功绩。他出生于清朝权贵家族,康熙初期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是他的父亲,康熙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是他的侄女。
早年,索额图以恩萌入仕,做了一位皇宫侍卫,康熙七年,升任吏部右侍郎。次年五月,因鳌拜对康熙越发的咄咄逼人,满朝文武更是多数皆为鳌拜一党,遂康熙决定对鳌拜下手,他想重新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而因索额图的侄女是孝诚仁皇后,所以索额图自然是坚定的站在康熙的这边,如此当时的索额图为了协助康熙对付鳌拜,他辞去了吏部右侍郎职,转而回到皇宫,担任一等侍卫,康熙则是“以弈棋故,召索额图入谋画”。
不久,康熙与索额图决定采取突袭,最终生擒鳌拜,夺回了朝中大权。后索额图凭借此等的功劳,被康熙委任为保和殿大学士,位列百官之首,自此权倾朝野,世人皆称其“索相”。
1673年,清朝爆发三藩之乱。史载:“索(额图)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索额图积极出谋划策,协助康熙运筹帷幄,最终得以平定三藩。1688年,索额图担任清朝与沙俄谈判东北边界问题的首席代表,并签定了第一个中俄条约《尼布楚条约》。这次谈判忠实地执行了康熙帝的旨意,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虽未收回茂明安游牧地,但却阻止沙俄的进一步侵略,保证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定。
可以说,康熙朝能有后来的盛世,这一切离不开索额图的辅佐。早年间,康熙能够从鳌拜的手中夺回权力,索额图居功至伟。三藩之乱,也多亏索额图的居中调度,康熙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平定三藩。总得说,索额图是一个能臣,是成就了康熙丰功伟业的最大功臣之一。
而就是这么一个对康熙朝而言是一个大大功臣的索额图,最终的结局却是被圈禁宗人府,然后因饥饿而死。这等悲惨的结局发生在这位功臣身上,未免让人有些唏嘘。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索额图被圈禁时间的前因后果,我们似乎能发现,索额图遭此恶运并非是巧合,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刚才也说了,索额图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而孝诚仁皇后就是康熙朝的太子胤礽的生母,也就是说胤礽是索额图的侄孙。如此,作为太子的家人,索额图自然是忠诚于胤礽的一党,他肯定会极力维护胤礽的太子地位。因此,当胤礽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时,索额图很有可能就会做出一些稳固太子地位,或者让太子提早登基的事情。所以当太子失势后,索额图自然也就跟着失势。
如1708年,康熙曾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今的“种种恶端”,而在此过程中,康熙曾这样评价过索额图:“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就是康熙认定太子谋反,是因为索额图的从中挑拨与策划。
但是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太子谋反一事绝不是索额图一个人的责任,很大责任在于太子自己。可是,康熙不可能让太子去承担这个罪名,试想要是让世人知道太子有谋逆弑父的意图,这岂不是让世人所耻笑吗?这不是让清朝颜面尽失吗?皇帝与皇储失和本就是动摇国本的事情,更别说皇储有意图谋逆弑父的嫌疑,这更是会动摇一国之根基。
所以这等罪名绝对不能落到太子的身上,太子一定是要那个被蛊惑的对象。如此,索额图这位太子母族地方最高的人自然就被选为了替罪羊,他需要替太子顶罪,需要替太子承担一切的罪责,这就是索额图的命运。
其实索额图自己很清楚,协助太子登基一事,本就充满着生命威胁。胜了,自己就是大大的功臣,自己的家族将更为显赫,成为皇帝的母家,自此权倾朝野。败了,自己也将陷入永劫不复之地,永无翻身的可能。
索额图由权倾朝野到身陷囹圄,落差之大,让人唏嘘。他虽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也是自作孽,不可活。康熙在废黜胤礽的时候说了如下一段话:
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助太子谋反,这是对康熙一朝功劳甚大的索额图被处死的根本原因。
索额图能成为康熙的肱骨之臣和他的父亲索尼有直接关系。索额图的父亲索尼,对顺治皇帝有拥立之功,一等伯世袭,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是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是个老江湖,在鳌拜专权期间,索尼采用“假寐”政策,孝庄太皇太后将他长子噶布喇的二女儿赫舍里氏册立为皇后,索尼“取消托管”,两招直取鳌拜要害,第一招上奏康熙请求亲政,虽然,不能动摇鳌拜专权的事实,但从名义上、舆论上让鳌拜很被动,第二招将其第三子索额图推荐给了康熙。
索额图本是吏部侍郎,后辞官任一等侍卫,在鳌拜党羽遍布的朝堂,索额图是康熙为数不多的亲信。
在1669年,在智擒鳌拜过程中,索额图居功至伟,扮演着《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角色,颇得康熙器重。1670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为诸大学士之首,一时风光无两。
索额图在“平三藩”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环。
“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啸亭杂记》
1674年,索额图的侄女赫舍里皇后诞下皇二子胤礽,不过,不久便离世了。1675年,胤礽被册立为太子。太子胤礽成了赫舍里一族荣耀能否延续的关键,索额图作为赫舍里一族的代表,理所应当的站在了太子的身后。
然而盛极必衰,水满则溢。康熙怕赫舍里氏一家独大,又是太子死党,不加节制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又将明珠升至吏部尚书的位置,后又授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纳兰明珠也是康熙贴身保镖出身,与索额图对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的党争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已者显斥之,于朝士独亲李光地。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来新进,异已者以阴谋陷之,与徐乾学等相结。索额图善事皇太子,而明珠反之,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清史稿》
康熙发现自己制造的党争已经到了有损国体的地步了,于是,借地震敲打二人。
“兹遘地震,朕反躬修省。尔等亦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自任用后,诸臣家计颇皆饶裕,乃朋比徇私,益加贪黩。若事情发觉,国法具在,决不尔贷!”《清史稿》
索额图明白了康熙的心思,急流勇退,称病辞官。将明珠暴露在了风口浪尖,明珠果然被康熙处置了。
1686年,由于太子的原因,索额图复起。此后,赫舍里一族可以说是满门荣耀,索额图大哥噶布喇为一等公,六弟心裕为一等伯,五弟法保也身居要职,赫舍里一族朝中党羽甚多,最重要的是和太子胤礽关系相当亲密。
这让康熙很忧虑,在皇权面前,宁可错杀不能错放,哪怕是他的儿子,他的恩人。康熙时刻观察太子和索额图的动向,索额图深知皇帝的忧虑有多可怕,于1701年,二度辞官。
然而,此时的太子已经颇受争议,众皇子长大后将他视为眼中钉,多次在康熙面前明诬暗讽,太子本身也因为被压制太久心焦气躁,屡次触怒康熙。
1702年,太子患病,已经退休的索额图奉诏侍疾,二人共处一月,谋立大事。
史书没有记载,二人是如何“谋立大事”的。重要的是被康熙发现了。1703年,康熙将索额图下狱。最后,死在了狱中。至于是否是饿死还有很大争议。
后公下狱,客潜入狱馈饮食。《啸亭杂记》
不过,根据《啸亭杂记》记载这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在狱中能正常饮食,为何有人要潜入狱中冒死送饭呢?
索额图在朝期间,排除异己,不知收敛。闲赋在家,不甘寂寞,暗控朝局。而康熙在位时间过长,太子过早成为标靶,索额图对形式判断失误,皇帝和储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怂恿太子谋大事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索额图之死的原因。
到此,以上对于河南省大封镇高中毕业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省大封镇高中毕业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