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时期,李家三代全部在军中为将,其中以飞将军李广最有名,但是,他们爷孙三人的结局普遍不好。
李广因行军途中迷路而延误了战机,遭到统帅卫青的问责,愧疚之下李广拔剑自刎,一代英雄已然落幕。而儿子李敢因李广之死一气之下暴揍了卫青,被霍去病杀掉。
最后,就是今天的主角李陵了,李陵的结果要比李广和李敢好很多,但是他却永远的背上了“汉贼”的骂名。
公元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匈奴,而李陵则作为李广利的随从一同出征,在两军交战的过程中,李陵主动请缨,率领少量汉军深入敌营,以求给大军带来更多的机会。
不料李陵所带汉军数量太少,被匈奴军队包围,李陵一直带着手下的人马奋战到了最后一刻,自己也被匈奴人俘虏了。
这件事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汉武帝勃然大怒,非要说李陵投降了,司马迁为了还李陵清白极力辩护,不料汉武帝正在气头上,司马迁根本劝不动,最后连自己也搭了进去,被汉武帝施以“宫刑”。
到了后来,汉武帝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为自己的之前的冲动感到后悔,于是就派出了公孙敖出征匈奴试图把李陵救回来。
不料公孙敖根本连李陵的面都没见到过,但是,公孙敖知道他也不能这样“空手”回去,一定要给汉武帝一个交代,更何况之前李陵和公孙敖之间有矛盾,二人的不和更加剧了公孙敖陷害李陵的决心。
见到汉武帝之后,公孙敖说:“他看到李陵正在帮助匈奴单于训教军队,说明李陵已经叛变了,所以他无法将其救回来。”其实,当时公孙敖看到的帮匈奴训教军队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名汉朝将领李绪。
听了公孙敖的话之后,汉武帝直接下令将李陵三族诛杀,本来李陵并没有真正投降匈奴,但是听到了汉武帝的这种行为之后,李陵彻底心灰意冷,那时的他对汉朝已经再无挂念,彻底归顺了匈奴,匈奴单于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许配给了李陵做老婆。从李陵这一右校王的职务来看,他在匈奴有算是有着不小权力的。
而之所以说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因为一件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事情。在大唐王朝最繁盛的时期,曾经有一支“远道而来”的队伍前来认亲,他们自称是李陵的后裔,而这支队伍的带领者被称为黠戛斯酋长。
为什么他们就这么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李陵的后裔呢?
原来是在李陵被封为右校王之后,他的管辖之地就是黠戛斯地区,当时生活在黠戛斯地区的老百姓普遍都是一双蓝眼睛,非常像今天的俄罗斯人,而这位酋长和他的家族却普遍都是黑眼睛,所以,他们认为在身体中流淌的就是汉族人的血液。
而且,黠戛斯人后来从天山迁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这样说来,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的确有一定道理。
西汉名将李陵,至今都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李陵本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出生于陇西成纪,他自幼就继承了祖父雄风,善骑射、精通兵法,是西汉的一名猛将,曾经多次带兵击退匈奴,颇有祖父遗风。
令人惊讶的是,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后并未自杀,反而投降匈奴,甚至娶了匈奴公主为妻。自然,背叛祖国的他彻底与汉朝断绝联系,再未踏入汉朝一步。
然而,到了唐朝年间,吉尔吉斯斯坦的使者前往长安朝觐,自称是李陵后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陵雕塑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用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征讨匈奴,派给了李广利3万骑兵。为了保证李广利的安全,汉武帝下令让李陵担任护送粮草一职。
李陵不愿屈居人下,主动向汉武帝请缨,愿意上战场杀敌。当时已经没有多余的战马,李陵就对汉武帝说道,他愿意以少抵多,只需要5000步兵就能够攻打单于,汉武帝心中大喜,便派他率领5000步兵出发。
李陵出战
然而,战争的结果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李陵率领了5000汉军足够精锐,虽然李陵的军事才华也足够显赫。但是,兵力严重不足,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结果就是,这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役。
《汉书·李陵传》中曾记载,当时李陵所带的部队,在战斗之初连战连捷,击杀单于军队数千人,但是没过多久,匈奴右贤王竟然带着8万多骑兵前来之支援单于。
李陵只能带兵边打边退,后来手中的弓箭全部用完,甚至就连当时的车轴都卸下来当做武器。可是终究是孤军奋战,难敌数万大军,为了保护剩余部下的性命,李陵选择了投降。
西汉地图
他投降的消息传回了汉朝,汉武帝大怒,他认为李陵即使战败也应该是战死沙场,而不是投降匈奴。司马迁和李陵是好友,他在为李陵求情之时,却被处以宫刑。
没过多久,汉武帝又得知了李陵投降的原因,当他刚刚知道前应后果以后,又有奸诈小人为了保全自己,诬陷李陵正在替匈奴练兵,结果,不辨黑白的汉武帝,又处死了李陵的一家老小。
此后,李陵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汉朝,即便是汉昭帝时期,李陵故交前来劝他归国,并且许诺给他荣华富贵,可是李陵以“吾已服胡矣!丈夫不能再辱!”拒绝了汉昭帝。
吉尔吉斯斯坦人
作为汉朝名将,李陵归降以后,匈奴单于非常器重他,为了笼络李陵,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甚至将他封为了坚昆国王。那为何吉尔吉斯斯坦的人,会将李陵当作自己的祖先呢?
其实在《新唐书》中有记载:“ 黠戛斯,古坚昆国也”。也就是说黠戛斯,正是李陵被封的坚昆国的后裔。黠戛斯的人多为红发蓝眼。
自称是李陵后裔的这些人,却是黑发、黑瞳者,明显有着汉人血统,再加上他们又是古坚昆国的后代,这足以说明他们身上既有汉人血统,也有黠戛斯血统。这部分人自称李陵后裔,确有可能。而在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也认可了这一点,并将黠戛斯所居住的地区封为了坚昆都督府。
汉武帝剧照
不仅如此,史书中黠戛斯还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的祖先。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斯人,同出一脉。所以,李陵是他们的祖先确实是事实,以前的历史误会,将一朝名将逼走,才导致了历史上这种奇特的血缘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看一下李陵到底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王昌龄写的这样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而李陵就李广的长孙。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于陇西成纪,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长大后,成为西汉的一员猛将,李陵善骑射、爱士卒,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在评书《杨家将》中,李陵也曾被提及过,老令公杨继业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可在临死前,他却为自己感到悲哀,没想到竟然和一个叛徒死在一死,李陵竟被杨继业骂为叛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99年10月,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大将军,带队征讨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鬼迷心窍,放着李陵这样的能人不用,却非要用李广利这样的贰将军,确切地说李广利当时称号是贰师将军,按说李广利也不是无能之辈,只是让他打打大宛,征征西域还行,但让他去打当时还很强大的匈奴,就真是力不从心了,结果当然是屡战屡败,第三次兵败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来在匈奴被杀。
说李广利,是为了引出李陵的故事,公元前99年,李广利去攻打匈奴之时,汉武帝本想让李陵押运粮草,李陵却主动请缨,要到前线杀敌,因为没有战马,汉武帝就让他带着5000步兵去进攻匈奴,李陵的军队到浚稽山时,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李陵沉着应战,杀敌数千人,后来匈奴的右贤王,又带着八万多骑兵来支援单于,李陵带兵且战且退,三万支箭全部射完,杀敌上万,最后被迫投降,他的手下仅有400多人逃了回来。
李陵投降,因为司马迁替他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还被处了宫刑),武帝冷静下来以后,感觉司马迁说的也很有道理,李陵说不定是迫于形势诈降,于是就派汉将公孙熬去接李陵回来。
公孙熬去了以后,通过道听途说,得知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击大汉,回来后,就把这个消息汇报上去了,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后为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其实是一名叫李绪的降将。李绪在塞外带兵,驻守在奚候城,匈奴攻过来时他就投降了,单于也很器重他,而且坐次还排在李陵前面,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给自己全家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派人将他刺杀。
当时,单于很看重李陵,对于李绪的死,并没有计较,大阏氏(相当于皇后)要杀李陵,他还把李陵藏了起来,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李陵,并封李陵当了右校王,李陵最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公元100年,也就李陵投降的前一年,苏武被扣押在匈奴放羊,李陵投降以后,单于让他去劝说苏武,李陵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和苏武说了,后来在汉朝来攻匈奴时,李陵带着3万匈奴主力,还故意败给了军力远不及匈奴的大汉军队。
李陵被封为右校王后,在匈奴负责管辖坚昆等地区,居住在坚昆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当时也被称为坚昆,李陵的后代,后来就融入了坚昆人之中,坚昆人在唐代被称黠戛斯,公元648年,黠戛斯人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带领下,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认祖归宗。
据史料记载,黠戛斯人大多是红头发、兰眼珠,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却是黑头发、黑眼珠,明显具有与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唐朝最终接受了他们的认亲。
黠戛斯在元代被称为吉尔吉斯,而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国,主体民族正是吉尔吉斯族,经专家考证,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坦国的吉尔吉斯人,是同根同源的一个民族,都是黠戛斯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之一,很可能就是汉朝降将李陵。
答:吉尔吉斯人是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斯坦等地。
当然,在我国境内也有,但我们习惯用柯尔克孜族来称呼。
吉尔吉斯人的起源现在还搞不清楚,主流思想认为,他们的先民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在中国古书中记载为“黠戛斯”。
为什么会认为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汉朝名将李陵呢?
原因就出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的“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这句话上。
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大唐帝国如日中天,四海臣服,万国来朝。
李世民被突厥、高昌、薛延陀等游牧汗国称为“天可汗”。
这个时候,黠戛斯的酋长失钵屈阿栈不远千里前来长安朝见李世民,自称汉将李陵后人,与李唐皇室攀亲。
如果黠戛斯酋长真是李陵后裔的话,那么他就是唐朝皇帝的宗亲了。
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也自称是李广之后。
考虑到李陵远征匈奴兵败投降后,被匈奴且鞮侯单于封为右校王,慷慨嫁女,成金刀驸马,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
恰巧,坚昆就是黠戛斯的古称。
而纯种的黠戛斯人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却是黑发黑瞳,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
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政治上的角度考量,唐太宗欣然认可了黠戛斯酋长的攀亲,热情款待。
回头,唐太宗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黠戛斯纳入了唐朝行政体系后,同唐朝保持了上百年友好关系。
到了唐宣宗时代,随着契丹崛起,黠戛斯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断迁徙,流散到了帕米尔高原、中亚费尔干纳等地。
如果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承认他们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又相信了我国史书《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里关于黠戛斯的酋长失钵屈阿栈不远千里来长安认亲成功的记载,同意他们就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人,那么,我们也会把他们当成兄弟之亲对待,两国和平共处,平等相处,为什么不呢?
不过,用现代人类分子学来看,吉尔吉斯人父系和汉人父系并没多少关系。
通过是吉尔吉斯人的人类分子学 单倍体统计来看,其印欧系的R1a占比最大,达到63.86%。
可以这么说,吉尔吉斯人的R1a单倍体单一性甚至高过哈萨克人。
而R1a正是源自雅利安东扩(斯基泰)。
另一支印欧系的单倍体R1b(占4.36%),吉尔吉斯人占比接近70%。这个比例比乌兹别克族人和土耳其人的R1比例还要高。
当然有人会感到奇怪,说为什么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印欧人种外貌特征并不明显,他们的外貌看起来更接近于蒙古人?
这是因为当初的黠戛斯人在蒙古草原西部、阿尔泰山一带长期和N系、C系等黄种游牧部落经过长千年通婚融合的结果。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在大力扩充帝国版图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当然,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跟一大批名将的辅助密不可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虽然最终战败并投降匈奴,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垂青史。此人,便是曾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11万铁骑的骁将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是长期担任右北平太守、令匈奴人闻名丧胆、号称“飞将军”的名将李广,父亲是以耿直敢言著称的郎官李当户,叔父是曾随霍去病远征匈奴并屡建殊功的郎中令李敢。李陵自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很早便弓马娴熟、作战勇猛,颇有祖父的遗风。
汉武帝在位时,因为欣赏李陵的武勇,便任命他为骑都尉,率精兵五千驻屯在酒泉、张掖等地,教习将士们学习箭术,并防备匈奴的侵袭。天汉二年(前99年),大将李广利奉命出征匈奴,李陵作为部将,奉命率五千步卒深入到匈奴境内勘察敌情,结果在回程中遭遇敌军11万铁骑的围堵。
面对着22倍于己的铁骑,李陵且战且退,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终因箭尽援绝、叛徒出卖被俘。此时,李陵距离摆脱敌兵追袭、进入汉朝边境,仅有百余里地。兵败之前,李陵曾哀叹道:“如果再给将士们每人数十支箭,我们就可以脱险了。如今我李陵力竭被俘,看来也是天意!”
(李)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见《汉书·卷五十四》。
李陵被俘后假意投降,并打算利用敌兵防备松懈之际逃回内地,同时将匈奴境内的虚实情况汇报给汉武帝,期望以此来免除刑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汉武帝此时却听信谣言,误以为李陵已真心投降匈奴并准备带领他们进攻中原,便在震怒之余诛灭其三族。消息传至漠北后,李陵痛不欲生,便真的投降了匈奴。
由于李陵的家人全部死于非命,且鞮侯单于可怜他的遭遇,便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封他做右校王,成为镇守西部边陲的最高长官。等到匈奴征服西域古国坚昆后,又将李陵封于此地,并允许其世袭。李陵在匈奴20余年,最终在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李陵死后,子孙世代统治坚昆,并在匈奴势力衰落后,宣布独立建国。
700多年后,当坚昆国君失钵屈阿栈摆脱突厥人的控制,并得知唐朝皇帝乃是李广的苗裔后,便亲自带领队伍,不远数千里来到中国,向唐太宗称臣纳贡,同时提出认亲的请求。唐太宗得知失钵屈阿栈乃是李陵的子孙后,心中大为高兴,不仅同意了对方的认亲请求,还在坚昆设置都督府,以失钵屈阿栈为都督,时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此后百余年间,坚昆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后突厥南侵中原及“安史之乱”期间,多次派兵援助唐朝。正因如此,唐中宗在接见坚昆使者时,不仅重申同宗之谊,还给予他特殊的优待,让使者感动至极(“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属以酒,使者顿首。”见《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七》)。
等到坚昆击破强大的回纥后,便在漠北创建起强大的汗国,并改名为黠戛斯。唐武宗在位期间,黠戛斯再次遣使来唐,重申宗亲之谊并请求册封。为此,唐武宗便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并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这封国书重申两国间的同宗之谊,其中提到:“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
黠戛斯与唐朝维持了百余年的友好关系,直到唐末战乱迭兴,河西吐蕃、回鹘肆虐,两国间才再一次中断联系。此后,黠戛斯人相继被辽(契丹)、金、蒙元征服,其中大部分人被驱离故地,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游牧。等到准噶尔部在明朝中后期崛起后,黠戛斯人再被驱赶至中亚费尔干纳一带,也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如此看来,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是黠戛斯人,而追根溯源的话,始祖则是汉朝名将李陵。如今,吉尔吉斯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国,其中在中国的分支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建国后,便与中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堪称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好朋友、好邻居。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世界征服者史》等
到此,以上对于陇西县高中毕业证网上能查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陇西县高中毕业证网上能查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