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阳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广府中学堂”,曾更名为广东省立广府中学、广东省立第二中学。1932年,广东省政府将省立二中迁到阳江复办,1936年更名为“广东省立两阳中学”,1951年学校定名为广东两阳中学。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岐山脚下、共青湖畔,占地面积约19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1600平方米;校园依山就水,园林庭院风格,古朴雅致,书香浓郁,环境优美;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等功能场室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学校现共有69个教学班,学生3700多人;有教职员工302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96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好学、律己、为善”,办学目标是“教师成功,学生成才”,两中人精神是“爱国荣校、自强不息”。未来几年,学校将坚持“德为先、生为本、师为重”的办学理念,秉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保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以教研教改为动力,高举特色办学品牌,发扬传统优势,建设对社会有贡献、让师生有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宗旨,开拓创新,谋求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百年名校复兴。
学校现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
高考成绩公布600分以上的考生有2636人。
高考普通文科成绩(含照顾分)392分及以上有19651人,488分及以上有7580人,550分及以上2476人,600分及以上有467人,653分及以上有12人;
普通理科成绩(含照顾分)301分及以上有58009人,418分及以上有30349人,550分及以上有6418人,600分及以上有1923人,650分及以上有223人,687分及以上有11人。
72人。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学校前15名:
1、鄂尔多斯一中222人
2、呼和浩特二中184人
3、赤峰二中97人
4、包钢一中96人
5、海拉尔二中72人
6、通辽五中68人
7、集宁一中(霸王河)58人
8、赤峰平煤高级中学45人
9、赤峰宁城高级中学44人
10、内师大附中42人
11、一机一中36人
12、赤峰红旗中学35人
13、通辽扎鲁特旗一中32人
14、包头市第九中学27人
15、锡林浩特六中20人
600分以上251人
2023年高考海拉尔二中再创辉煌,其中物理方向最高分711分,700分以上5人,690分以上15人,600分以上251人。
历史方向最高分660分,650分以上5人,600分以上24人希望2024年再创辉煌!
我就是七十年代初,活跃在农村的高中生,那时的高中生在农村毕竟少,在农村中相当地受看重,如果是去当兵,保证受重用提拔快,在部队只要你积极努力,思想政治过得硬,不怕吃苦,处处起头作用,几爬几不爬,混上一个干事文书之类或者提上排长连长干干是比较可能的。
可惜的是,在七0年征兵时,招兵首长目测到我后,本来就放出了话,如果这小伙身体过关,入伍后就留在我身边,我来亲自带他成才。可惜的是我当时不识时务,后来才在公社武装部长处得到这一消息,可是晚了。
因为我要选择入城当了教师拿工资,才没选择当兵的,后来被另一个同学顶替了入伍,这位同学在一次回家探亲见到我,对我说,我们团长好喜欢重用高中生,多少战友连初中就没毕业。他就是团长亲手提上去的,已经是营部教导员了,他还说,团长一直还为我感到可惜,因为当时很爱我的言谈吐语及身材所感染。
与我同一时代的高中生,在农村搞了一段时间,不少的同学,特别是家庭出身好表现又不错的,基本上被调出了农村。有分到工厂,供销,税务银行部门的,多数进入了教师队伍,但有不少的同学又从教师转入了政府及公检法部门。现在都退休了,工资都不算低,正过着愉快的退休生活。
留在农村的同学,有的当了生产队及大队大小干部,有的当了公社八大员,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是民办教师,有的后来还当上了致富带头人等等,如今过得也还免免强强。
其实,要说怀念,我真的特别怀念在当高中生的年代!
我是一九七五年七月从农村乡镇高中毕业的,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
我们七五届、七四届和七三届高中近二百多名学生。由于没有高考,毕业时的口号就是“立志绣田园,誓把青春献”,高中毕业就是回农村种田。
这些同学和学兄,回头看大致的出路是:一是进入了乡镇企业;二是逐步成长为农村干部;三是成为民办教师;四是入伍,进入军营;五是后来恢复高考后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现在状况还是普遍看好的。当初进本地乡镇企业的,不少在企业改革发展转机中成了老板,赚了大钱;进入农村干部队伍的,有市长、副市长的,不少转入到了公务员,基本都安全着落,享受良好的退休待遇;去部队的,也有副军级、师级的高官;民办教师也大多转入公办退休,待遇也不薄。
我们这几届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同学、学兄,“根正苗红”,思想纯洁,精神境界好,实干能力强,所以总观结局总体上还是很乐观的。
当然,也有不少人已经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也常常为早逝的同学、学兄而惋惜。
从动荡的年代、艰苦的岁月中走过来的农村高中生,就我而言,心态平淡,心境宽阔,觉得只要生活安定,活着就是幸福。
这个问题,我是亲身经历和体贴过的事,七十年代的高中,那时的高中生,如果,不受停课闹革命的影响,教育质量还算可以。
就讲我区的情况,七零年,将四中县中名义的重点中学,改为区中学,改为区中后,像高一中的情况就强多了,那个班的同学,学习基础好,并平衡。那个班毕业后,在该县里当过县长的就有两个,在部队营,连,排干部也有几个,任教当教师的也要好多,有几个在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因为,那个班有许多老三届的县重点中学的初中生。
而到我们高二,高三班的毕业生,就明显的大不同,这两班的同学都是按成份论推荐上来的,文化程度大不相同,有的上课听课几符是摸风。所以。毕业后,没有几个有正式工作,绝大部分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当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几个成绩好一些的,被大队安排当民办教师,后来,由于党的政策优惠,民办教师全部转了正,他们借着这一点,现在,退休后,每月有几千元钱的退休工资,七十年代,毕业的高中,大体上就是这个情况。讲不上什么待遇。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到此,以上对于96年二中毕业证什么样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96年二中毕业证什么样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