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是古人用作悼念已故先人的一种文体。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而不是为了让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谁,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后世及阴间先祖。
志,是什么意思?是记事的文字或文章。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地方志等等,就是记录过去某个地方的专门之书,还有《史记》、《汉书》中有名的章节,食货志等,都是记录某些专门事情或人的文章体裁。
铭是什么意思呢?“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先秦时期常刻于青铜器上,是为长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文章,陋室铭即为其中的一种;写在墓志上,就是为了自名,称颂先人的的美德,并使之扬名于后世。
墓志铭这三字放在一起,就是古人墓葬中,专门记录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简历;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表示对逝者的悼念和赞颂。例如新出土的由颜真卿书写的这方墓志铭,就是比较标准的墓志铭文体的结构和含义。
墓志铭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以及记录,让后人或陌生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在世间存在过。
中国人很喜欢记录历史,大到国家小到县城,国家有国家通史,县城有县志。比如记录国家的有《史记》、《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记录君王生活的《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等。我们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前人的事情,加以总结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产生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文明现在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而且通过历史,后代文人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著作,比如《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这就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同理,一个人的一生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你身为帝王或者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那不用操心,有专人记录你的一切。而身为普通人,你生或者死,在这个世界毫无波澜,陌生人甚至不知道有你这一号人来过。所以才会有“不能名流千古,那就遗臭万年”这样的名句。人生是落寞的,一个人的出生对这个诺大的宇宙来说是九牛一毛,最多也就只有你身边的人认识你,想想是不是很可悲。而古人很好名誉,都想名流清史,比如古代的臣子动不动就死柬,这种情况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对于我们普通人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也就不能出书来写自己的一生,在死的时候通过墓志铭来描写自己的一生就显得很合适了。
那就有人说了“为什么现代人写墓志铭的基本没有了?”,这个其实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社会信息渠道多了,比如QQ说说,比如微信朋友圈,这些都记录着我们的过往或者一生。有钱的可以直接人写自己的一生,然后找出版社出版。当某个人去世了,忘记他的时候,可以去QQ微信等地方看看他的人生轨迹。二是现在人的文学素养不够,虽然现在本科一大堆,但是真正国学好有文采的很少很少,有文采的人少了也就写不出来墓志铭了。
东周时期,把在宫中、庭院之中放置的直立之石,类似于日晷的作用和墓葬下葬是用来悬棺用的,类似于辘轳作用的两种东西称为石碑。东汉石碑来源于后者,可分为圭首碑和晕首碑,上面多有穿。正面为碑阳,记述死者信息,背面为背阴,写立碑人姓名。我想你所说的埋在土中的墓志铭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像上面所说的是相当于下葬时悬棺用的。那么埋在土中应该不成问题。第二,古人视死如视生,汉代墓葬中还出现过“买地券”这类的明器,那么你所说的埋在土中墓志铭就应该不是给活人看的。作为一种明器而出现,作为死者跟身下世界里的人的交流的工具。我想不能是因为古人怕破坏而埋在地下的,而是应该是故意而为的。当然,墓志铭是地下地上都有,地下的给“鬼”看,地上的给人看。就像中山王厝墓中的“兆域铜板”也是说墓中埋一块,活人手里保存一块。道理应该是一样的。也是整理的其他人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墓志铭的写作一是为了更加详细地辨识逝者,使其死后仍然能够身份鲜明,更重要的是惠及子孙。古人的墓志铭多由社会名人或文坛名士代笔,这些墓志铭也多收录在文集等存世文献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扬名万世,能够不朽,就必须借助于文豪的名声和文章。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桥段,张之洞为了给北洋舰队筹款,给人写了一篇墓志铭,竟然收了八万两银子,折合到现在也要上千万。其实,后世的墓志铭不再是埋在墓中,而往往被作者收录在自己的文集中,供后学及后人欣赏,而墓志铭中墓主的品性也就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美德被传扬出来,他们的子孙也觉得这是莫大的光荣。墓志铭既完成了墓主人生的不朽,也使子孙体会到祖先遗留的荣耀。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孝子,不辞辛苦,花费钱财,甚至痛哭流涕来求一篇墓志铭的原因。无论是埋在地下,不为人知;还是藏于文集中,供人阅读,一些身份高贵权势显赫者的墓志往往由相应地位或社会名流为其撰写志文,一篇好的志文就是一篇高水平的散文佳作。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不仅中国存在,而且在外国也有。
△唐高力士墓志铭
墓志铭镌刻于石碑并埋于墓中或立于坟墓上面。墓志铭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当然,墓志铭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撰写,也可以生前或死后由别人撰文。
但无论是自己撰写,还是他人写作,都是为了悼念和纪念逝者,给后人了解逝者留存文字档案。后人正是通过墓志铭,准确地断定某个墓中的墓主人是哪朝哪代哪里人,是什么官职或什么身份,生前有什么技艺、功绩等等。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正是他们发明了墓志铭,特别是将墓志铭埋于墓中,才给后世考古提供了准确的文字资料,使他们少了许多麻烦。
至于题中提到是不是墓主人要让盗墓贼知道自己是谁?相信墓主人没有考虑此事。因为墓主人也知道,既然是盗墓贼,即使让他知道自己是谁,那也避免不了被盗墓的风险。
中国古代最有意思的墓志铭,是耸立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唐高宗李治的墓志铭和武则天的墓志铭一一无字“墓志铭”!
△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
唐高宗的墓志铭镌刻在一块高7.5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上,故该碑名叫《述圣纪碑》,碑文《述圣纪》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共约5500余字(也有说8000字的)。《述圣纪碑》立于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之前。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朱雀门阙楼南面,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相对称。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
△唐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而且是伟大的女皇。她去世后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乾陵。她最终到达了她所向往的归宿地,长眠在唐高宗李治的“御床”之左。武则天这么一位有权有势的伟大皇帝,死后为什么没有留下有字的“墓志铭”,却留下一通无字碑“墓志铭”?虽然后人有多种说法,但据说武则天临终时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价。”所以,留下“无字碑”。
无字胜有字。虽然当时在乾陵只为她立了一通“无字碑”,但是,在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上,却留下了她的辉煌业绩,有关她的各种评说,以及她永恒的魅力……
你是哪里的,我感觉还离家近点好,安良,冢头,都有驾校平顶山鹰城的分校,我的就是在冢头办的,两个校长我都熟。不过只能办C证。要办B证还得去城里,比如蓝盾,运通,远征,都挺有名气的。
到此,以上对于平顶山郏县高中毕业证版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顶山郏县高中毕业证版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