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宋朝的固有看法,一度在史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教科书上都把宋朝描述成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在应对外来入侵的时候,宋朝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除了赔款还是赔款,除了称臣还是称臣,但是实际上宋朝真的有那么弱吗?
“弱宋”的形象在近代中国又重新开始热起来,原因就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宋朝所处的国际形势是非常相似的,加上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的热卖,“弱宋”的理论传播的更远,因为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面反复在强调宋朝的积贫积弱。
而近年以来,由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许多旧的历史问题都被拿出来重新进行了讨论,其中就包括宋朝到底是不是一个比较弱的朝代,宋朝的国力到底怎么样?
而要探寻宋朝的国力,我们就首先应该回到历史现场,而不是单纯的针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宋朝到底弱不弱,强不强,首先应该让事实来说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先人口破亿的王朝,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人口多寡与国力强不强并没有直接或者必然的联系,不过这话放在当今是行得通的,在中国古代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中国古代,人口多寡是形容一个王朝强不强大的重要指标。而实际上宋朝的军队数量也是中国古代历朝当中最多的,常备军就已经超过了百万,更何况其他地方武装(包括乡兵、藩兵等等)。在对外作战中,宋军也不是一直处于劣势,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宋朝的军队在与辽、西夏、金兵作战时处于劣势地位,要知道,在没有长城做屏障,又缺乏骑兵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与这些已经会制铁术的少数民族政权打成平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宋朝的时候,我们还是收复了很多自唐朝以来就丢掉的国土的,包括被土藩占领的河湟地区等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最后的结局都是非常悲惨的,皇帝要么被异族掳走,受尽折磨,要么投海自尽,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当中,不可谓不壮烈。
谢谢邀请。本人对宋史知之不深,但还真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对这一胜率的统计表示严重怀疑。它胜败的标准是什么?是战争、战役还是战斗?比如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算谁?澶渊之盟算谁胜。金兵大举南下时,宋军也取得一些战斗战役的胜利,但东京陷落,二帝北狩,这种胜率是怎么算的?总体算来,宋朝自灭北汉后,好像没赢得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狄青取得的所说昆仑关大捷其实不过只是战役规模的胜利。即便是境内一座孤城造反,宋朝也要派出大兵围困一年以上。因此,这种胜率的统计真的不科学。
窃以为目前学界的社会上所以掀起一股为弱宋翻案的思潮主要是因为一些腐儒目光短浅,竭力美化宋朝。为达此目的,他们才抛出了这种胜率论。除了胜率,还有其他几个论点。一是蒙古灭各国,南宋用时最长。这纯粹是一种诡辩的手段。一个国家灭掉另一国家所用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非对手强弱这一单一因素决定的。在此,本人不想展开论述(本人在头条写过这方面文章,有兴趣者可去查找),我只讲两例。一是金与宋灭亡前,金始终强势,但元灭金所用的时间却仅为灭宋时间的一半。金灭北宋时也不会比蒙古更强吧,但金灭北宋用时却极短。难道南宋比金和北宋都强?二是强调宋周边对手太强。宋之周边强国,最初不过辽与西夏。但他们真的很强吗?事实上契丹势头最盛时,后唐也能在与后梁争雄之际与之对抗而不落下风。就连后梁也曾大败过契丹,西夏元昊时也曾大败过它。而宋统一了中国内地后竟然惧辽如虎,年贡岁币以奉之,开互市以养之,粮与铁等战略物资不断入辽境,而宋确始终缺战马,以此足见辽之强,宋养成也。西夏更原本不过宋之属国,屡屡造反,宋不能定,逐以财帛养之。其间西夏每有英主在位,必用兵宋朝,加码索取,而一旦幼主临朝,国势衰危,则宋朝上下心口颂仁义,心存苟且,而不敢乘机讨伐致使二百年间,彼予取予求而养成其势。敢问:敌之强也,谁之过乎。至于宋朝无马之说,则遇敌则怯,使边境日蹙,周邻各怀侵凌之心,马之不得,天意呼!人祸手!
宋朝战斗胜率的确不算低,甚至有说法比唐朝还高,但被后人说弱,主要有两大原因吧,坦白说,一点也没被冤枉。
第一,唐朝的很多败仗都是在进取中,在进攻中获得的,比如著名的怛罗斯之役,虽然败给了阿拉伯人,但战场远在域外,离唐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很远,即使打败了,对唐朝自己的领土和社会稳定并无大的影响,唐朝打了那么多败仗,领土不是还是稳定扩大中么?而宋朝呢,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守势,除了开国初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之外,宋朝的战争无论胜负,基本都是处于守势,或许有人会说宋神宗时河湟开边,打西夏是攻势,但且不说也没决定性的击败西夏,且西夏本来就算是从北宋裂土开疆的呀。
第二,北宋打赢的很多仗不仅是守势的,还是非决定性的,既没有大规模开边,更没有消灭对手;而打输的几次战争,都是决定性的败仗,甚至动辄与亡国有关。比如伐辽的两次失败标志着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彻底破灭;靖康时代在宋金战争的几次战役中失败,直接导致靖康之耻二帝蒙尘;宋蒙战争更不用说了,你打赢了几场仗也好,打输了几场仗也罢,最后不就是举国沉沦,一直到崖山的惨剧。
从结果上看,北宋打赢的的那些仗,以及据说很高的胜率,又有什么大的意义呢?过程看上去再美,结果一败涂地,要这种胜率有何用?
谢友与小蜜邀
宋朝弱的原因有很多,只能概略阐述
将从中御,兵权分散,拣选不实,兵源素质低下,装备缺乏,训练很差,导致军队战斗力弱。
土地不抑兼并,士大夫耻言农事,官府刻剥酷烈,赋役繁重,导致民力疲弱。
冗官、冗兵、冗费,岁币、恩荫……庞大的开支使朝廷入不敷出,国力日就困顿。
赵匡胤以武夫得国,鉴唐末五代之弊,惧他人起而效尤,于是守内虚外,将从中御,以猜疑和防范武将为第一要务,以招剌流民当兵为兵民平衡社会稳定的手段。可惜,防得了别人,没防住自己的亲弟弟。
赵光义斧光烛影,伐辽失败,封口、洗地,愈加依靠文人,广开科举,冗官初现端倪。
真宗澶渊之盟,复土无望,开与异族称兄道弟之先河,首次以失地赔款之身份封禅泰山,作《劝学篇》,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广被恩荫,冗官成型。
仁宗屡屡进退失据,“镇戎三败”,西夏实质独立,庆历议和,予以“岁赐”;滥发缺乏准备金的纸钞交子,掠夺民间财富;“重熙增币”,给辽国的岁币加倍;庆历新政,无疾而终;冗兵严重……但是人家赵祯听士大夫的话,是老好人,所以得“仁”。
前四任皇帝基本上奠定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基调
没有文人是不行的,所有的事都依靠文人是万万不行的。
何况这些文人是“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的文科国学专业诗词歌赋专修班的毕业生
“积贫积弱”是后世史学家对北宋的重要评价,所谓的“积贫”指的是中央政府财政紧张,国家没有多余的钱财,而“积弱”指的是北宋那孱弱的军事实力。在我们印象当中,北宋在对外战争当中总是胜少败多,造成北宋战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孱弱的军事实力。那么为何赵匡胤时期还能南征北战的宋军,自打赵光义后便不堪一击呢?
矫枉过正的经验教训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种军事政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时常发生着。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成为了赵匡胤的心腹之患。
为了收回兵权,赵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成功地架空了那些开国猛将,而那些次一级的军官则用一些资望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充任。但是这些手段在赵匡胤看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为了彻底断绝武将们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避免成为五代十国之后第六个短命的朝代,赵匡胤开始着手军事制度的改革。
“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军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规定将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调换,如此一来便可以做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借以防范士兵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彻底了消除唐末五代军事将领以武力称雄一方,威胁到朝廷的隐患。但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将领们尤其是主将并不熟悉所率领各部队的特性与战斗力,对下属部队亦无威严可信,势必影响作战效果。
“崇文抑武”政策与尚武精神的衰弱
赵匡胤除了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之外,还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广开科举文选,重用文人,以至于个人科举的成功胜过任何军功,成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径。“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成为了当时的社会写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员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别。北宋名将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当时曾与其共事的韩琦尽管官阶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无可奈何之下的狄青发出了“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弃武从文,古代汉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渐衰弱,北宋的军事实力也逐渐被辽、西夏、金所超越,最终导致了北宋国土沦丧,老百姓家破人亡。
消极防御的对外政策
宋太宗曾经提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的观点,在宋太宗看来“内患”远比“外忧”更可怕、也更重要。所以有宋一朝实行的对外防御政策都是“守内虚外”。这种防御政策固然能够避免国内发生重大的叛乱,但是却造成了一旦对外防御失败,就只能是议和妥协,苟且偷安。
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拉开了宋王朝和议的历史,在这之后的每一次议和当中,北宋丧失的不仅是大量的岁币和绢,还有宋王朝的尊严。卑躬屈膝的称臣称侄,虽然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却也造成了宋军将士的怯战、怯敌心理。一支失去自信的军队,自然是难以在战争当中取胜。
松弛的军法以及腐败的军政
北宋的俊发松弛,在历朝历代可是出来名的。虽然赵匡胤自称军法严格,但是这仅限于军士和普通将校,宋初大将王全斌、崔彦进和王仁赡破后蜀时犯法,经百官集议定罪,一致认为应当处死,宋太祖却特令赦免。自从赵匡胤开启了这种以法殉情的先河后,后世皇帝在处理武将的问题上便都犯起了执法松弛的毛病,一支纪律松弛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除了松弛的军法外,北宋时期军队腐败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北宋中后期武将贪财黩货、兼并土地成风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参与贪污腐败的将领依旧没有受到朝廷的惩罚。
宋朝军政腐败还体现在私役军事和刻剥军士。据史书记载,当时上层将领私役军士的劳作范围极广,如修造地宅,伐薪烧炭,种植蔬菜,织造缎子、坐褥,做木偶戏人,刺绣,奏乐等等,堪称无所不有。公器私用,让这支军队疏于训练,军不成军,极大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
到此,以上对于顺昌高中毕业证复印件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顺昌高中毕业证复印件图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