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陕西籍将领杨虎城一手拉起的第十七路军被撤销了番号,原所属部队之第七军和第四十九旅先后脱离了十七路军建制投靠了蒋。在老上级进退两难之际,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主席的西安冷娃孙蔚如,奉命杨虎城之命保住第十七路军血脉,将剩余的部队缩编为了38军建制,大部分都是由陕西子弟组建而成,由孙蔚如兼任军长,仍聚集了一些陕西籍将领,包括来自西安的第17师师长赵寿山、警备旅第二旅旅长孔从洲及529旅旅长许权中。
西安冷娃孙蔚如将军
抗战爆发后,孙蔚如率领38军主力赵寿山的第17师、李振西的第177师及许权中的529旅等部开往华北抗日前线,其中许权中(后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529旅在忻口战役中正面阵地坚持了十五天,损失惨重;赵寿山率领17师在娘子关血战日军九个昼夜,李振西(甘肃人)亲自率部冲入阵地以日军肉搏。孙蔚如率领的第38军首战便打出了三秦子弟的威风,受到了第二战区副总司令卫立煌的嘉奖。
许权中
1938年6月,蒋介石把孙蔚如调到了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可谓别有用心,中条山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我们来说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对日军就来说是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因此视为了心腹之患,双方终免不了一场恶战。蒋介石此举不仅借故可免去了孙蔚如陕西省主席一职,也将杨虎城留下的唯一血脉驱出故土,借助他人手段消耗蒋眼中所谓的杂牌军,是蒋委员长一贯采用的手段。
同时将第38军被改编成了第31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赵寿山的第38军和李兴中(天津人)第96军及教导团等部,是一支由三万余人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由朝邑东渡黄河开往晋南中条山抗日前线。令孙蔚如没想到的是,他率领的第31军团从此便和日军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虽然多次粉碎了日军组织的进攻,但第31军团部损失惨重,约有两万人三秦子弟长眠在了中条山脚下及黄河岸边。
孔从洲
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西路军兵锋直指黄河风陵渡,直逼西安城。风陵渡位于中条山西端,东转角连接着华北、西北及华中三地之要津,而风陵渡的门户蒲州城地处于开阔地带,很适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趁第31军团立足未稳时,日军第20师团便向蒲州直补,孙蔚如率部拼死抵抗,由于装备落后,日军很快就占领了风陵渡,但是日军担心中条山防线的国军会切段其后路,因此不敢擅自东渡黄河。
1939年初,第31军团被改编成第四集团军,孙蔚如任集团军司令,由于风陵渡之战部队消耗太大,要守住中条山必须补充部队和提高战斗力,因此,孙蔚如接受了38军军长赵寿山的大胆建议,邀请八路军协助作战并帮助整训部队和培养干部。于6月初,日军集结了三万余人在战机和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对中条山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一场血战在所难免了。经过了近半个月的血战,第四集团军以伤亡七千余人的代价击退了日军。
赵寿山
从1938年至1940年5月,孙蔚如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和日军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最终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的西进,第四集团军也牺牲了近两万余人,而补充新兵的次数高达十几次。中条山也被日军称为了华北战场上的“盲肠”,孙蔚如所率领的三秦子弟无异于中条山的“铁柱子”,1940年10月后,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被调到了河南战场,半年之后,中条山失守。
陕西历史上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是人才济济,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将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嚣张气焰,保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收复了失地,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麟征(1905—1980),原陕西鄠县(西安市鄠邑区)人,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历经过北伐战争。在抗战中,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与日军西义一的第八师团血战三天,守住了阵地。在保定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夜袭机场,烧毁日本飞机10余架,缴获大批枪械弹药。1938年春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关麟征指挥部队发起对日军第10师团濑谷旅团的进攻,从台儿庄北面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将日军国崎支队包围在码头镇西的北涝沟,给敌以重创,仅日军四一、四二联队伤亡就达一千四百多人。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一期,参加过北伐,是蒋介石的嫡系,在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中,率部与日寇英勇作战。在桂南会战中,他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孙蔚如(1896--1979),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西北军杨虎城的部下,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在杨虎城离陕后,成为西北军的领帅人物。在抗日战争中,作为31军团长,率部开赶晋西南抗日一线,立马中条山,保卫黄河。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日寇先后对中条山防地进行了十一次猖狂的进攻,其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但孙蔚如坚持寸士必争,血战到底,绝不后退,虽然伤亡惨重,但死死拖住了日军,使日军始终没有渡过黄河,进入陕西。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不忘在抗战中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英雄。不喜勿喷。
盘点西安的近代名将,你知道几个?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到近代西安以关中冷娃为特色的硬汉走上战场,成长出很多优秀将领。今天我给你盘点一下西安的近代名将。
1,关麟征。
关麟征是西安鄠县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在52军徐庭瑶的栽培下,他指挥的25师在长城抗战中作战勇猛,获得了“千里驹师”的美誉。当时人们夸赞他的部队机动能力可以与红军相媲美。关麟征后来任52军军长,手下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等名将,其中只有郑洞国是湖南人,其他清一色的陕西人。关麟征打造的52军,说白了就是陕西籍贯黄埔人的大本营。
2,张凤翙。
张凤翙,这个字读作“会”,是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祖籍河南泌阳,生于西安。1911年10月22日张凤翙响应武昌起义,发动西安起义成功,被推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后担任了陕西都督,逐渐在被北洋陆建章部驱逐架空。抗日战争时,张凤翙不接受日军拉拢,在大后方组织捐款捐物。
张凤翙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参与创办西北大学,目前西北大学还有张凤翙的塑像。
3,孙蔚如。
孙蔚如是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原属于杨虎城的西北军所部。孙蔚如作为杨虎城的重要亲信,曾参与了囚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出洋,孙蔚如基本接管了陕西省和38军,后来38军升格为军团,孙蔚如担任军团长。在中条山,孙蔚如所部打退了日军的11次扫荡,被卫立煌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不过,抗战后期,蒋介石为了瓦解西北军,把孙蔚如派到第六战区当司令,实权却掌握在陈诚的心腹郭忏手中。
4,孔从洲。
孔从洲是西安市灞桥镇上桥梓口村人,西安事变时,他担任第17路军警备第2旅旅长,西安事变后,他担任38军副军长兼55师师长。在永济战役中,孔从洲以400多人的代价,歼日军1000余人,立功很大。1946年5月孔从洲带领55师发动巩县起义,遭遇失败后只身回到解放区,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中将。
5,赵启民。
赵启民出生于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乡申家坡村,在土地革命时期,赵启民参加了红军,参加了共产党,赵启民后来随刘志丹建设了陕北根据地,红26军和红25军会师成立红15军团后,他担任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主任。赵启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了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治委员。
6,张灵甫。
张灵甫是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张灵甫在胡宗南所部第一军逐渐升为团长,但是因为杀害自己妻子被判刑。抗战初期,张灵甫加入俞济时和王耀武领导的74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雪峰山会战等,逐渐成为74军军长。解放战争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3.3万人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全歼,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
7,赵寿山。
赵寿山生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定舟村,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赵寿山与红四方面军多次交战,后来打成互不侵犯协议。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出洋,赵寿山在孙蔚如38军任十七师师长,曾在山西娘子关一带阻击日军,伤亡很大。1938年夏,赵寿山升任三十八军军长,驻守中条山,在中条山坚守了两年半。38军被调走后中条山就失陷了。38军大部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的情形下,赵寿山对蒋介石深表失望,毅然加入共产党。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赵寿山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因为转入民政工作,没有授予军衔。
我看到有不少人在说到西安名将的时候,连带着把杜聿明、胡琏、杨虎城等近代史中的著名将领也介绍了进去,虽然这三个人都称得上是真正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将,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西安人。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杜聿明,杜聿明的故乡是陕西米脂县,米脂县现如今归属于陕西榆林市管辖,跟西安并没有什么关系。
胡琏的故乡是陕西华州,也就是现如今陕西渭南市的华州区。
而西安事变虽然是由杨虎城主导爆发的、二虎守长安的事情也发生过在杨虎城的手中,但杨虎城确实不是西安人,杨虎城的故乡是陕西蒲城,归属于陕西渭南市管辖。
在讲完这几个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西安名将的将领后,我们再往下介绍一下真正属于西安的历史名领。
张灵甫
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也就是现如今的西安长安区,是确切无疑的西安人。
不过在说到张灵甫的时候,想必很多人是不服气的,觉得张灵甫在抗战中的资历没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这种想法也确实没错,但我觉得也不影响张灵甫后来成为“名将”。
张灵甫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在他从学校毕业出来后,他来到了胡宗南的部下,在1933年,就当上了胡宗南部下的团长。
不过在1936年,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差点终结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这一年回乡的时候,张灵甫用枪杀死了他的妻子,最终在他妻子的兄长上告过后,他被关到了南京的监狱中,被判了10年的监刑。
但是他的运气非常好,在他被关的第二年,全面抗战就爆发了,正是在这个民族危急的关头,张灵甫被释放了出来,成为了王耀武手下的一名团长,和王耀武、和74军一同投入到了抗战中。
抗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张灵甫确实只是一个团长,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在抗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也大多数在中上层这个位置徘徊。
一直到抗战的结束,张灵甫才当上了74军的副军长。
从严格的角度上来说,张灵甫当时的职位以及所拥有的名气确实称不上是名将。
但是在抗战结束后,随着张灵甫成为了74军的军长(后来整编为74师)、随着张灵甫成为了蒋介石手下这五大王牌战力之一的主将,以他当时的影响力及职务,他是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的。
如果仍然有人觉得那个时期的张灵甫不能被称之为名将的话,那么我觉得现如今在经过各种影视剧渲染从而名气大增的张灵甫,是绝对有资格被称之为名将的。
因为在名将的解释含义中,除了军事才华极为出众的将领之外,名气庞大的将领也是可以被称之为名将的,这点张灵甫还是比较符合的。
关麟征
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也就是现如今的陕西西安鄠邑区人。
关麟征和张灵甫一样,同是黄埔军校出身,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张灵甫的学长,杜聿明、胡宗南等人的同学。
在早期的时候,胡宗南是所有黄埔学生中最受蒋介石宠信、发展得最为顺利的人物。
而关麟征则是黄埔学生中紧次于胡宗南的重量级人物,是继胡宗南之后第二个当上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学生。
只不过他后来因为和陈诚的关系不好,渐渐退出了国民政府军队的权力中心、开始负责起了一些幕后工作,同时他也是继蒋介石之后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
张耀明
张耀明是陕西临潼县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临潼区人。
他和关麟征一样都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是关麟征阵营中发展出来的将领。
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曾担任过第38军军长、国民政府南京卫戍总司令等职务,同时也是在蒋介石和关麟征之后的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
所以说这就是陕西西安历史中的一些名将,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三位名将之外,孔从洲、孙蔚如、赵启民等将军也均是西安出身的名将,只是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就暂且先了解到这里。
到此,以上对于交城县职业高中毕业证查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交城县职业高中毕业证查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