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唉呀,那个美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简直是天人所作!里面独创的成语就有40多个,至今很多都在被后人经常引用。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飞阁流丹、桂殿兰宫、钟鸣鼎食、青雀黄龙、渔舟唱晚、逸兴遄飞、睢园绿竹、兴尽悲来、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佩玉鸣銮、闲云潭影、物换星移等等。
该文均采用对句书写,读来朗朗上口,口齿留香。比如令人印象格外深刻的句子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闾阎扑地,鐘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爽赖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等等。
最后的一首诗也是上乘之作,读来令人思绪万千,意味无穷。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该诗完全是自由体,不拘一格,既非格律又非打油。前四句采用仄声韵,渚、舞、雨,后四句转为平声韵,悠、秋、流。这与现代自由体诗一样。里面也有重字,如云、江、阁等。尤其是里面的句子,读来让人久久陷入沉思,意境格外优美。
建议常读此文,每读必新。反正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为爱舞文弄墨之人,一生哪怕有一句原创的经典被后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那都是了不起的事情!大浪淘沙,时间沉淀淘汰很多东西,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问题:有什么是你特别喜欢的古文吗?说说你喜爱的原因?
答:我喜欢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篇古文叙述江南之美,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这是我喜欢这篇古文的最大原因。下面我具体从作者简介、原文及释义、文句品析等方面阐释我喜欢的原因。
一、陶弘景——“学霸”的才华,“开挂”的一生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陶弘景一生绝对是“开挂式”的一生。
首先,他是一个学霸。据记载陶弘景四五岁就开始读书写字,九岁读遍儒家经典,十岁便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十七岁便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才学非常出众。陶弘景在学术方面涉猎极广。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以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陶弘景是我国早期本草学发展贡献最的人物之一。他将《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合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其次,他有着“开挂”的一生。陶弘景虽然仕途不顺,但是颇受梁武帝照顾。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三十六岁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茅山。梁武帝即位后,屡请不出,但却时常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给陶弘景,以供其炼丹用。天监十三年,梁武帝在茅山为陶弘景建朱阳馆,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不仅如此,梁武帝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所以陶弘景又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寻医问药,常徜徉于山间,每遇美景便吟诗作赋,因此他的文章也写得极好。我们来品一品他的《答谢中书书》。
二、原文及释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清的泉流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中有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能见到。晓雾即将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交织成一片;夕阳快要落下时,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后,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啦!
三、古文赏评
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开头,统领全文。接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美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可谓众彩纷呈。其间又有翠竹间杂,好似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有蓝天,下有流水托,清流倒映,一派绚烂辉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的描写由静到动。猿鸟的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回荡在山间;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这四句通过早上与傍晚两个时间段的描写,展现出早晨的朝气勃勃,傍晚的清净幽寂给人以美的感受。
最后,作者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收尾。作者抒发了归隐林泉的情趣,对谢灵运等古往今来的隐士高士的赞美钦佩之意溢于言表。同时这句首尾呼应,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曼声阅读,与你共同学习!
我最喜欢的古文是苏轼的《赤壁赋》。喜欢它的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及豁达的思想。
1 优美的辞藻、独特的构思
苏轼这篇《赤壁赋》是赋体散文,具有“赋”的特点,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抑扬顿挫,给人以飘然、悠扬之感,沉醉其中如入仙境。
构思独特。先写乐,然后写悲,最后再回到乐,明确又曲折有致。作者首先描绘夜晚江面的浩渺广阔、宁静优美、明朗朦胧的景色,渲染愉快的心境,然后由悲戚的洞箫之声转入悲伤之情的抒发,最后说理作者。中间非常巧妙的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兴衰得失认识。
2 豁达的心态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最远被贬到海南。写此文时,是在因被诬陷作诗“谤讪朝廷”而下狱的“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黄州做为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是基本失去了自由的情况。到黄州后的1082年,苏轼在7.16日和10.15日两次有赤壁,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后世著名的篇章。
在文中苏轼摆脱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情绪,进而能够豁达乐观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失意。这为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这篇文章告诉我,一个人身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怨不停、一蹶不振。他以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说明了,心态在人生中的至关重要。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3 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说:想曹操当年被周瑜所困,但是当他天下无敌之时,意气风发,浩浩荡荡,顺流东下真是一世英雄,不可一世啊!而今他在哪里呢,已经烟消云散了。
他以曹操的事例告诉我们,人生兴衰成败都属正常,再伟大的人物也有逝去的时候,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是自然的规律,不要为此伤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告诉我们:自然永恒,自然万物各有其主,别做非分之想,不夺非我之物,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要占有。只有大自然的一切是它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尽情享有。
它使我想起杨绛说的一句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是啊,上苍是公平的,自然是永恒的。这样一想,茅塞顿开,人生无比美好,心胸豁然开朗!
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今天跟你一起分享!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是应朋友滕子京
所做。其文不管是从叙事、写景、引用、还是议论说理、抒情来说,堪称一绝。叙事,开篇寥寥几笔,切中要害,高度概括而言简意明。写景详略得当,对比明显,无拖沓冗繁之感。议论发前人绝无仅有,独特新颖而气贯长虹。抒情,从文章开题至结尾,字里行间,情意绵绵,如山涧之泉,一泻而下,文末归旨,收于笔端……正因为如此,所以能“以一文之力抗六朝之易,三世之变”,至今传颂。
问题:有什么是你特别喜欢的古文吗?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引言
我喜欢的古文,一部分源于中小学语文课本,因为求学时有些古文必须背诵,这是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另一部部分则源于《古文观止》,因为工作后有很多多余的时间,主要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也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然。
年少时记忆力超强,更多的却是囫囵吞枣,年纪大了多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体味诗中人。
我最欣赏的是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苏轼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
楚天文武两赤壁,东坡周郎后人题
不言而喻,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战争过后的遗址也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按今天旅游景点的说法,位于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境内。当年出差,乘船顺长江而下,经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
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据游客说这里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江风吹过,风起浪涌。
睹物思人,一部《三国演义》使其名扬四海,一句“遥想公瑾当年”,让世人记住了这位“羽扇纶巾,小乔初嫁了,英姿勃发”的周郎,同时也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也让人知道了这个千古传奇人物——苏东坡。
那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月是赤壁诗魂的证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心!”想当年,苏轼吟诵着《诗经》中的月亮,仰望着赤壁的明月。
它是否听到东坡的内心的独白?那初秋的一轮圆月就轻轻地跳出了山头,辉映了那一片无际的赤壁江水。
望着天上的明月,苏子神思飞扬。明月还是《诗经》中的那轮明月,月下的窈窕美人何在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耳边响起了一代枭雄曹操那雄浑恳切的诵月之声。
赤壁的这轮明月依然是照耀过曹孟德的明月,月下酾酒横槊的孟德何在呢?
茫茫月下,浩浩江上,一叶扁舟,舟上数人,恰如蜉蝣几只,豆芥数粒,依稀仿佛,转瞬即逝。
苏轼仰头问月:
我在何处?
为什么江水可以亿万斯年流而未流呢?
为什么明月可以亿万斯年变而未变呢?
凭什么人却如蜉蝣般朝生暮死呢?
如果人是水与月眼中转瞬即逝的蜉蝣,人不也是蜉蝣眼中不变的水与月么?
而在宇宙洪荒的眼中,水与月不也是渺小短暂的蜉蝣么?
既然如此,人当然可以自认为可与江河共存、与日月齐光、与天地同寿!“一死生,齐彭殇”,死即是生,夭同于寿,从物的永恒尺度而言,方生方死,不生不死,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着,消亡不过是另一次开始罢了。
即如孟德,距今之良夜已有八百余载,而其言犹在吾耳,其事犹在吾心,其人犹在吾眼前,孟德不正是人世间永恒的水与月么!
苏轼望着那一片水,那一轮月,思绪联翩。
诵月呼月,望月思月,议月共月。
我们不得不承认,“儒”也东坡,东坡积极进取;“释”也东坡,东坡超然旷达;“道”也东坡,东坡永久弥新。
明月下的赤壁,满是诗情画意。
于是,苏轼端着酒杯笑了,他自是月下窈窕的美人。江畔,酾酒横槊的孟德也笑了,他仍是月下不老的美人。
而今,距东坡赤壁之夜又过了九百余载,苏轼早已成为了赤壁之下那往而未往的丰盈江水,成为了赤壁之上那卒莫消长的朗润明月。
苏轼之后再有荡舟夜游赤壁者,不只是“诵明月之诗”,也不只是诵孟德的“月明星稀”,还要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这样一个夜晚,“文赤壁”既属于曹孟德、周公瑾,赤壁也属于苏东坡。
因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样的“赤壁”下的明月清风江水,只有苏轼感悟到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兵法天下 如是说(结束语)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知道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
清风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这是不仅是文学的胜利,这是艺术的胜利,这是苏轼的胜利。
所以说,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赤壁赋》,是我最为喜欢的古文。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您分享这一话题,文章所述内容,纯属个人观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到此,以上对于贞白中学什么时候发毕业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贞白中学什么时候发毕业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