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我们在小学的时候都曾学过,讲述的是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的好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了一座庄院的门前。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却无人应声,又敲了一会儿,还是无声无息。
诗人想着,这里的主人许是不忍心满地青苔被游人践踏,所以才闭门谢客的吧。
诗人在花园外面徘徊、流连了好久,想要离开,又不忍离开。
正在这百无聊赖的时候,一抬头间,他忽然望见墙头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头来。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两句出自于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
傍晚,军营门外大雪,尽管寒风狂哮,也不能使冻成硬板的红旗飘舞翻卷。描写边关严冬冰寒。
(元)吴澄《咏雪》
腊转鸿钧岁已残,
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汪水,
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
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
吹落琼花满世间。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雪景的诗,但是,整篇没有出现一个"雪"字,可是阅读时,觉得句句都有雪的含意,诗人写得非常巧妙,让人拍案叫绝。
记得几句关于冬天的诗句:
毛泽东的(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菩萨蛮)
雪压冬云白絮飞,
乱花飞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时涛涛,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关冬天的诗句较多,我最喜爱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原诗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风雨把春天送归,飞雪迎接春天来到。巳是冰冻最严寒的时侯,悬崖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她不炫耀自己,只为人们报春天来到的消息。待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才感到高兴。毛主席的这首诗是以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诗人陆游原诗意为: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芳的嫉妒。毛主席这首诗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情移革命的探索与傲骨。与陆游原诗意有相反的描述。这首诗是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挑起中苏论战,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压力,国家内忧外困,”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政治环境下。毛主席以这首诗,托梅寄志,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向梅学习。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不屈服,勇敢挑战,取得了胜利,”犹有花枝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俏丽的花枝。具有积极进取、永不屈服、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的崇高美德。毛主席确以一代伟大诗人的风范,豪气不凡,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造一种新景观、新境界和新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再选两个大诗人写的诗: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的《对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夜雪》。
我来延伸话题谈一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先看上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先从字面上分析:
祖国冬天的风光,千万里都在冰冻时,只见白雪飘时。看看中国的长城内外此时,只剩下了茫茫的白雪,就连黄河这样的大河,也不见了波滔。
重山峻岭此时如巨大的银色白蛇在起舞,高原丘陵又好像有腊白色的巨象飞奔,都想去与天比比高低。
要是晴天的时候,红红的阳光与白雪相映交辉,真是特别的美丽。
毛泽东在诗的这上半段,把中国冬天的景色写的大气磅礴,美丽的北国风光,在他的眼里,特别是他的胸怀里,虽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似有静美的意境,但更有如动起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情怀。一静一动一气呵成,文彩飞扬。
再看《沁园春.雪》的下阙。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写诗词,不仅大气豪放,也见大志向,更有大见识。
祖国大好河山如此美好,当然有许多英雄豪杰为它折服,而在做出历史的贡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差文学和文治能力。成吉思汗更是只会,骑马射箭打天下无治国谋略。
这里略输和稍逊及只识用的非常准确,真大见识。
毛泽东提到的这几位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文学和文化思想方面做的不够出色。如秦始皇就有“焚书坑儒”之事,汉武帝更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为,显然都不重文治,文学水平和文化思想都差那么一点点。
但是毛泽东没有否定这几位帝王历史的作为,略输、稍逊、只识用的恰到好处,也见胸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诗的高潮精彩收尾,毛泽东的志向就在于此。
毛泽东是大诗人,大政治家,他在文学、文化、思想、政治上完全超越历代帝王,他改变了中国。中国的最伟大的风云人物当然是毛泽东。
写冬天写雪的诗词当然还有很多,李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诗句。苏东坡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还有其他参与答题的诗友、文化之友们,列出的那些优秀的诗人写的好诗。
但如果问到有哪些关于冬天,又见冬天雪来的诗词,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曹操以少数兵力打败了袁绍,以此打开了北魏以曹的局面;赤壁之战中刘备以诸葛孔明之游说,迫使东吴孙权联合抗曹,最终以火烧曹军战船取得了胜利,曹操灰溜的从华容道逃跑,让曹操损失惨重。
最为突出的就是:火烧赤壁连营700里之战。曹操惨败原因,刘备与东吴配合联合作战,诸葛亮、周瑜两大高手智谋之和,庞统暗献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迷惑;加之曹操轻敌所至。只叹刘备只注重结拜之情,导致诸葛亮逼于无奈,启用关羽华容道捉放曹;否则历史将被改写。
著名战役很多。如火烧赤壁,失街亭,长板坡,空城计等等。赤壁之战,曹营威力巨大,势不可挡。但因把战船用铁索連在一起,造成对方有可乘之机。用小船载干柴烈火攻之。火海相连,不战而败。街亭的丢失,是诸葛孔明用人失误。造成蜀兵大败。而空城计虽未动刀动枪,也是惊心动魄。也是诸葛孔明熟知司马昭之心,才敢搏此一局。总之,战争是斗智斗勇。或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兵不厌诈,各尽其才。
大家好,我是六言国学。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原创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个个精彩无比,惊心动魄。尤以三大战役最为经典。
第一,“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
战胜原因:
1、曹操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2、曹操军奇袭乌巢,将袁绍军的粮草全数烧毁,导致了袁军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最终溃败。
战败原因:
1、谋士田丰曾劝袁绍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出兵袭击曹操后方,谏阻袁绍现在征伐曹操而以“扰乱军心”被袁绍下令监禁。
2、谋士沮授因建言缓兵之计以耗曹操粮草,切莫心急进军而监禁,又因指责袁绍错误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琼镇守乌巢看管粮草而被杀害。
3、谋士许攸因得可靠消息建议袁绍分兵占领许昌而被怀疑与曹操有密谋,最后许攸反而带着大量情报消息投奔曹操。
总结:曹操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而袁绍听信小人,不接纳人才的意见,这就是双方领导的差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第二,“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
战胜原因:
1、孙刘联盟没有被强敌吓倒,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2、两家联合抗曹。孙权和刘备大敌当前时联合起来,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3、积极备战,掌握先机。
4、发挥水战的优势,出其不意的采用火攻。
战败原因:
1、曹操表面来势势汹汹,但部队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2、曹操恃胜而骄,给其迎头痛击,使曹军混乱,军心浮动。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第三,“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三国归晋埋下了伏笔。
战胜原因:
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
战败原因:
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夷陵之战没多久,刘备也身死白帝城。
三大战役,其重要性在于它们是魏蜀吴三国的重要转折点,其经典意义在于它们均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战争。
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一起讨论。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战争有三次,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的原因:1、在道义来讲曹操是正义的而袁绍是非正义2、曹操以弱抗强袁绍倚强凌弱3、曹操睿智冷静善于用谋略袁绍多谋少断不会当机立断4、曹操依法治军先国家后个人袁绍先个人后国家。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能战胜曹操的原因:1孙刘联盟是被侵略者将士为了保家卫国在本土作战,而曹操则是背离本土远距离侵略将士恋家。2、曹操刚取得了荆州胜利志得意满特别骄傲不听谋士之言离心离德,而孙刘联盟君臣一心同心同德。3、曹操的部队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孙刘联盟水战的优势充分发挥。4、荆州势力集团刚刚归附人心不稳,而孙刘联盟则是万众一心。5、曹操不得天时,而孙刘联盟充分掌握了天时。
夷陵之战孙权能战胜刘备的原因:1、刘备倚强凌弱,孙权集团为书自保全力以赴。2、刘备不听人劝,孙权能听进意见。刘备的智囊团没带缺少科学决策,孙权群策群力。3、刘备的军事安排不合理连营七百里不能随机应变,孙权随时都可以一战战略科学战术合理。
总之,三大战役谁发动谁失败、谁主动地挑起战争谁必然是失败的。在一个人人都希望安定的时候,谁在制造不安定谁必然是最后的失败者!
到此,以上对于84年寿阳高中毕业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4年寿阳高中毕业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