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就是假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会受到应该受到的惩罚。不要因为一点小钱,虽说1900万也挺多,但是坐牢。那就有点儿不值得了。希望以此为鉴,再也不要做假酒。
1、周行己(浮沚先生,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106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125年去世。
2、许景衡(横塘先生):1072年出生于温州瑞安白门,1128年去世。
3、陈傅良(止斋先生,南宋名臣,永嘉学派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113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湗村,1203年去世。
4、兵部尚书蔡幼学(行之):1154年出生于温州瑞安新城,1217年去世。
5、曹豳(字西士,号东亩):1170年出生于温州瑞安,1249年去世。
6、明朝书法家姜立纲(东溪,以“善书”闻名海内,代表作品有草书李白诗轴等):1444年出生于浙江瑞安梅头东溪村,1499年去世。
7、孙希旦(字绍周,号敬轩):1736年出生于浙江瑞安碧山桐田,1784年去世。
8、陈步云(将领):1773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850年去世。
9、孙衣言(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1814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894年去世。
10、孙锵鸣:181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901年去世。
瑞安是名人荟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间传说“瑞安出才子”。据统计,自隋朝以来,历代进士307位,其中状元三位。历代名人有汉朝的蔡敬则。特别是自宋以来,学人蔚起,人才辈出。号称“元丰太学永嘉九先生”的许景衡和周行己,他们传播程朱理学,开学术研究之风。而后陈傅良进一步发展永嘉学派学说,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还有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名动京师的著名学者林石,“嘉熙四谏”之一的著名诗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高则诚,撰写了《琵琶记》,奠定了南戏的基础,因而赢得了“南戏鼻祖”之美誉。明代有著名书法家姜立纲,被瑞安人誉为四贤之一的卓敬、书画家任道逊、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的林增志。清代孙诒让、孙衣言父子治学名震遐迩。还有一大批文人学者孙希旦、黄体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华、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嵘轩;实业家李毓蒙开温州机器制造之先河;吴百亨,创擒雕牌炼乳。现代著名学者有著名的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学家伍献文、书法家邹梦禅等等。他们都为祖国的历史文化有过卓越的贡献,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南朝至今,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瑞。风流太守谢灵运数次游览仙岩,写下了“谁知苍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点青”名句。南朝齐梁间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瑞安陶山,有楹联为证:“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理学大师朱嘉曾游仙岩,会陈傅良,并手书“开天气象”匾仍悬挂在圣寿禅寺的山门上。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经过瑞安写下著名诗篇《过瑞安江》。还有方干、王十朋、陈昌时、俞樾、余绍宋等等文人学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绿而陶醉,洋洋洒洒写下了名篇《绿》,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专程来到玉海楼,所以才有了他对孙氏精辟的阐述,玉海楼里才能寻觅到他许多墨宝。这些历代名人来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蔡敬则、许景衡、陈傅良、王执中、叶适、高明、卓敬、姜立纲、孙诒让、陈虬。分别是瑞安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学派学者、南戏鼻祖、创甲骨文先学者等。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被汉语同化了,北魏孝文帝汉化宣布所有的鲜卑族姓氏全部改为汉姓习汉俗穿汉服跟汉族通婚,到后来都已经分不清谁是汉族谁是鲜卑族了就像隋杨和李唐身上都有鲜卑血统但你能说他不是汉人么?跟汉族通婚长达数百年身上所谓的鲜卑血统早就被稀释的差不多了
很好的融入了汉民族!
相信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的时候都应该学习过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吧!孝文帝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全面汉化,从生活习俗,服饰,语言和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改革,甚至把鲜卑族的姓氏也改为汉姓!比如把北魏皇族的拓拔姓改为元姓,所以孝文帝的汉名就叫做元宏。上行下效之下,鲜卑贵族和平民也纷纷把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宇文,尉迟,独孤这些姓氏都是鲜卑姓氏,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鲜卑姓氏,或继续沿用,或更改,或交替更改。例如独孤姓本来就出自刘姓,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他的后代中有尸利单于,成为谷蠡王,称号为独孤部,传到六世孙罗辰时,跟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于是成为河南人,用部落名为姓,称之为独孤氏。而在汉化之后,独孤氏再次改回刘姓。
全面的汉化促进了当时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联姻通婚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甚至后来的隋朝和唐朝皇族身上都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比如隋炀帝杨广身上有二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也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可见,鲜卑族这个民族称呼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它绝对没有消失!可能就存在于今天我们身边。
这个五一,我刚去嘎仙洞,拜祭非常遥远而陌生的祖先,据传说,当年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的嘎仙洞而没有出山闯荡的鲜卑人,在几百年后,第二批大规模走出嘎仙洞,进入平原地区,成了大金国的祖先。随着大金朝入住中原,以及后来被蒙古的统治同化,所剩无几的鲜卑人,最后才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想当年,先人们以千八百人的规模,走出大山,进入草原,最后问鼎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北魏王朝。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这样璀璨的文化遗产。同时,鲜卑人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觉自愿的,把自己的本民族,完全融入到华夏的汉民族中去,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其远见卓识,至今也是叹为观止的。再后来,经过初步汉化的鲜卑人,又接连建立了大隋朝以及令当今无数人向往的大唐王朝。最后,我要说,如果没有鲜卑族的自愿汉化,今天的我们,就不是唱什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而是高唱五十七个民族,五十七朵花了。
说明一下,本人不是什么历史专家,上文只是这三十余年中,多次到嘎仙洞拜祭的过程中,发现嘎仙洞由初始的原生态,到现在的商业化变化,而产生的有感而发。
“民族”这个概念是后来才有的吧,特别是解放后才有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科学吗?中国人应该是存在人种、信仰的区别,非要划分民族是不是不大妥当啊!个人观点,勿喷!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相信了解过历史的朋友们都会听说过,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大放异彩,但是为什么到了今日,我们却没有再见过鲜卑族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鲜卑初登台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基本可以确定是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鲜卑族一直在北方发展,东汉之前始终没有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直到东汉时期跟随匈奴犯境,鲜卑族这才被中原王朝所知。
在东汉桓帝时期,檀石槐曾短暂统一鲜卑各部,并按照各部生活地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各自设置大人管理。但在檀石槐死后,鲜卑再度分裂,西部鲜卑叛离,中部鲜卑则分裂为步度根集团、轲比能集团,东部鲜卑则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大放异彩的鲜卑
西晋建立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授予其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双方基本保持了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爆发后,由于西晋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迅速衰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这其中就包括鲜卑各部。
“永嘉南渡”东晋建立之后,鲜卑各部也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迎来了鲜卑部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鲜卑的消失历程开始于隋唐,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开皇三年(583年),隋军攻克营州,北齐彻底灭亡。
随着鲜卑族最后一个政权北周的灭亡,鲜卑族已经不能再作为独立政权和独立民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也最终成为了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个消失的民族。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有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而这源于鲜卑族的汉化不彻底,很多鲜卑族人汉化之后又再度胡化。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谢谢邀请!
史书记载包公有两子,两女,长子包繶先死于包拯,无后。次子为包拯妾室所生,名包绶。生有四子。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明史记载: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在墩上建包公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
由此可见,包拯的后裔很大一部分应该在合肥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的包拯(999~1062年)包青天差点断了香火,幸亏他的儿媳妇崔氏暗中帮忙,包拯临死前才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小儿子。这件事是这样的:
包青天是谁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吧?“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这个歌词太熟悉了。
历史记载包公有一妻一妾,原配妻子董氏为包公生下儿子包繶(yi)后,因病不幸去世。包公很悲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包公和原配妻子感情深厚,之后也没有再续弦。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儿子长大。在包繶十九岁时,包公为儿子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淮阳崔氏是世家豪门,和包公家也算门当户对。
包公位高权重。包繶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包繶婚后第2年走马上任时,突然发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
包繶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和妻子伤心欲绝。包公仰天长叹:“人生的两大痛苦为什么都让我赶上了,老天爷对我不公平”。苍天无语,只有崔氏在一旁痛哭流涕。
安葬了儿子以后,包公劝儿媳妇另嫁他人,包公可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但儿媳妇表示为丈夫守节,决心把二人的孩子,也就是包公唯一的孙子——包文辅抚养成人。
转眼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包公正在开封府断案,儿媳崔氏火急火燎的找到了包公,说儿子包文辅突然病了。
包公和王朝马汉等人赶回家中,五岁的孙子已经断气了。包公眼前一黑,差点跌倒。幸亏王朝马汉上前扶住了包公。
包公家中为什么接二连三遭此变故呢?
当地的一个“相师”说,“包公铁面无私,杀人太多。虽然国家是安定了,但家庭必定会遭此报复,此乃天意也。”但包公根本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依然为百姓伸张正义。
从个人家庭情况来看,包公不能称为完人。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包公等于说断了香火。
就在包公55岁时,儿媳妇崔氏突发奇想,劝公公纳婆婆的陪嫁丫头(官称叫滕妾)孙氏为小妾,儿媳妇心中想让包公续香火,但没好意思直说,只是说为了让孙氏方便照顾公公。
包公一想自己一大把年龄了,也需要一个女人来照顾。于是就同意纳了孙氏为妾。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儿媳妇崔氏和小婆婆孙氏无话不谈。虽是婆媳关系实为姐妹关系。
老夫少妻的生活在外人眼里看来很美,个中的苦衷只有包公心里明白。小妾年轻漂亮难免颐指气使,包公岂能忍受,在一次争吵后,包公直接把孙氏赶回了娘家(实际是休了孙氏)。
不过,包公不知道一个秘密,那就是当时孙氏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了。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儿媳妇崔氏知道。婆媳二人关系密切,孙氏有什么秘密都不隐瞒儿媳妇。
包公的儿媳妇经常去找回娘家的孙氏聊天,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还说生下孩子后帮她抚养,不用她发愁,婆媳二人就把这事儿说定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孙氏生下了一个胖小子,包公的儿媳妇随后抱走抚养,对包公说是捡了一个孩子,包公很高兴,为这个孩子起名叫包绶,对外声称崔氏是包绶的嫂子,实际崔氏是她的养母。这就是“老嫂比母”的故事来源。
在包公60大寿的时候,崔氏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把真实经过一五一十的讲给了包公。包公听后感慨道:“想不到我在60岁时又得了一个小儿子,这都是儿媳妇崔氏的功劳啊!”
包公急忙派人迎回了孙氏,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一个“六十”大寿,包公高兴之余,将儿子改名为包綖(xian)(綖:延续的意思)。
包公是在64岁时去世的,当时包綖只有五岁,他为包公披麻戴孝守灵,当时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看到年幼的孩子十分可怜。包公又没有为他留下多少财产,宋仁宗赐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并恩赐了他许多财物。
包綖成年后,在嫂子崔氏的主持下,娶了泸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不久张氏病故。崔氏再次主婚,给包綖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为妻,之后文氏陆续为包家生下了四个儿子:包康年、包耆(qi)年,包彭年,包景年。
包家后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文/秉烛读春秋
到此,以上对于浙江永嘉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永嘉县高中毕业证样本图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