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学习的确重要,但不仅限于成绩,最重要的恐怕是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大一做为四年大学生活的开始,学校用早跑操、早自习、晚自习来帮助新生适应自觉、自律的大学生活。
但很多学生对学校的这些管理措施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放纵心理一旦占了上风,学习也就成了平时抄作业,考试前突击复习,然后60分万岁的消极循环模式。
到了大二,学校不再硬性规定早晚自习,翘课、晚上熬夜打游戏,白天上课睡觉现象增多,很多学生的成绩出现大幅度滑坡,挂科甚至重修,一天天浑浑噩噩的过着,大二是“消极迷茫症”最容易“发病”的一年。
大一“新鲜”,大二“迷茫”,大三“焦虑”,是部分大学生的“消极三部曲”,原因也简单,没目标没规划,贪图享乐,缺少危机意识,要知道“懒癌”一旦发作,离自律就会越来越远,“装睡”的时间越久,觉醒的难度越大。
等大四上半期,目标明确的学生各有各的出路,履历苍白的学生这时才慌神了,原来“毕业离校”这个曾经觉着特别遥远的日子竟然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来了,此时再感慨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四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大一的开启模式直接影响着后面两年的生命质量,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大一是大学生活最关键的一年。
其实很多同学到了大二大三都在后悔,为什么自己大一时没有好好学习!大一有多重要?
对于高考成绩不错的同学来说,高考完那个暑假,恐怕是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候了!然而很多同学放松过后,到了大学仍未转换心态,始终处于松懈的状态。再加上老师家长说,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所以上课不认真听,书也不看,沉迷于网络手机,一混大一就过去了!
1.而对于少部分同学来说,大一养成了勤伞图书馆、自习室的好习惯,掌握了大学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大大拉开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大一大部分学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课,如大学生涯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但有几门还是很重要的,高数上下,加起来是大学里学分最高的一门课了,还有英语。英语要学2-3年,而高数是线代、概率论等课的基础,都很重要,学不好,后面会吃亏。
2.大四时期的保研,保研看前三年的加权总成绩,大一占了三分之一。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比别人拉了很多,要想靠大二大三追回来,比较困难,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你在努力,别人在混么?追上这三分之一还是很不容易的!何不从一开始就勤奋一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道酬勤,望与诸君共勉!
希望有所帮助,点个赞再走呗?
大一的成绩没那么重要,但学到什么东西比较重要。
作为曾经的清华学生,我经历了从上大学到保研到毕业到工作的流程,回顾这 8 年来的经历,我最遗憾的并不是大一时的成绩不是特别好,而是:
大一那年没有把几门重要的课学深学透;
大一没有去尝试专业外的课程。
刚进大学时,很多曾经的高中生都对大学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中的两个极端就是:
上大学了,摆脱高三的魔鬼训练了,终于可以好好玩了;
上大学了,新一轮的学习要开始了,一定要从头开始,把成绩抓起来!
第一种看法肯定是不对的,这我们都知道。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第二种看法其实也是不对的。
如果说在高中的学习中,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去挖掘自己学习能力上限,那么在大学里,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因此,盲目地把每一门课的成绩刷到很高是不明智的——它耗费了你太多的时间,却往往不能提供与你花费时间所等同的价值。
当然,一个人在大一的时候,对科研或者工作的了解还太少,很难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我的建议是:
几门核心的课程一定要学好!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线性代数和微积分这2门是必须学好的,尽可能学深、学透,不要思考为什么,你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对于非核心的课程:比如通识课,或者专业基础课,你需要学到尚可的标准(至少要70分左右的水平),至于是否要学到更好,你最好听从内心的呼唤。除非你的目标是保研(同时你们学校的保研率很低)或者留学(海外名校),否则学太好没有特别大大意义。
去试着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在拓宽眼界的同时,你也许能发现自己真正地兴趣所在。
学好英语。因为世界上80%以上有价值的知识是用英语写的。
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那样会让你跑偏。要在学到干货的同时,顺便拿到成绩。
大致如此。
大一的成绩非常的重要。大一学习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整个大学生涯的基础。我从几个方面简单的叙述一下大一成绩的重要性。
成绩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
大学生是最需要学习知识的时候,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加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单纯为了成绩而努力。平时逃课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虽然最后成绩合格了,但是那样做没有意义。
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涯是充满期待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新的学习环境,让不少大学生过度的放松,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迷失在吃喝玩乐之中,渐渐的荒废了学业。在同一学校,大一新生打素质相差不大,通过考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好成绩有利于养成好的学习思维
大一作为大学生活的开始,有些学校,用早操、早自习、晚自习来帮助新生适应自律、自觉的大学生活。但有很多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措施有很大的抵制情绪,能逃便逃,能躲便躲,放松的心理成了习惯,平时抄作业,考前突击复习,变成了常态。
到了大二学校没有那么强制性规定,逃课、通宵打游戏、白天上课睡觉的情况更多,很多的学生成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每天浑浑噩噩的过着,对生活充满迷茫。
大一成绩好的同学,一般都会养成好的学习思维,准备大四考研,对自己未来做好规划。决定考研的学生在大一就开始努力学习,为后来准备考研打下坚实基础。大一时消极的对待学习,挂科比较多,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是非常的难。
成绩好有利于评优评先
在大学,有很多同学都想着去入党和争取奖学金,这些对大学生是充满巨大诱惑的,但这些东西基本上是与成绩挂钩,成绩排名越靠前,争取奖学金的机会越大。大一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对争取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的影响十分大,大一的课程都是比较基础的,认真的学习好大一课程,能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大一是大学生涯的基础
大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到底该怎样正确地支配时间,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大一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因为刚经历了高考,很多习惯和思维都还在,比较容易学到好的东西。大一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决定了大学四年的整体学习习惯,如果大一养成了好习惯,通常大学四年都会比较认真的学习,如果大一随其他同学堕落,大学生涯基本上是浑浑噩噩的度过。
大一的学习成绩,能够很好说明大一的学习状况,大一成绩比较好的,基本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地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
最近,我也接到了几个大一的学弟学妹的咨询,他们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19第一学期,期末都考得不太好,有人甚至挂科了,有点紧张,所以向我了解大一成绩不好,会有什么“后果”。
从宏观上说,大学是四年时光,大一仅仅是开端,大一这一年或者第一学期成绩不太好,似乎是没有多大影响的,毕竟,只要后面努力,是完全可以赶上去或者叫“补上去”的。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则暴露出不少问题,至少有以下两点:
1、对学习的态度,从高中阶段的高度重视变得松懈了。
从咨询我那几位学弟学妹的情况来看,无一例外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都有明显的松懈的迹象。其中,有人是因为刚刚进大学,从高中那种时时被老师监督着学习到大学时代需要自我管理,这种转变一时之间很难适应;有人是忙于参加大学里面的社团活动,忽视了学习;有人是因为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等等。
2、对于大学阶段没有自己合理的规划。
没有合理的规划,基本上是这几位的共性。在进入大学那一刻,或许他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初步规划,然而,由于对于大学生活不太了解,对于将来该怎么规划不太清楚,所以他们最终没有展示出有明确规划的迹象,更没有按照规划去做,并在实际行动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规划。
大一成绩不好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两点,这似乎也是所有大一阶段没有学好的同学们的基本共性。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没有学好,其实是大有影响的,这几乎意味着上大学的前半年或者第一年,基本可以归入“虚度”的行列。
另外,从具体的影响来看,大一的绩点是会对整个大学阶段产生一定影响的,特别是在保研、评优、评国家奖学金等方面,是比较不利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大一没有做好对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影响夸大。轻松一点说,也无非就是几次考试没有考好,绩点差一些而已。
只是,这种情况至少提醒当事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是需要端正对于念大学的态度,其次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对如何过好大学四年,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对于本科毕业后是直接工作还是要读研深造,要有一个初步的计划,等等。
或许,刚开始的规划不尽合理,这没关系,但建议应该拿出一个具体可行的规划,即便有不太合理的地方,也可以在后面加以调整、改善和优化。
大一没读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状态惯性持续。唯有改变,才可能将之前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个人看法及建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是本科生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吧?
记得小西大四时,本科学位论文做的不算好,答辩虽然是优秀,但是未得到学院评审和推选。作为推免生,大学有规定:答辩达不到"优秀"、"良好",直接推免资格的。因此,可能答辩的优秀也有一定的"水分"。
同期几个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学院发放一个行李箱作为奖励。就小西了解,不少学校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是发1000-2000元奖金的,要是有的话,也是非常不错的。
学士、硕士、博士的"优秀学位论文"中,仅有"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具有极大的含金量,可作为某些高校人才引进的某个条件(有机会谈更高的安家费)。但是,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得是毕业1年后申报,往往工作找好才获评,时间上有点晚。
5月底,小西课题组一个2017年12月答辩毕业的博士生,整理好材料刚申报湖南省优博。之前,小西有2个博士同学情况也类似,毕业已进某高校任教1年多,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省优博"才发文。
还记得之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百篇优博2013年后已停)评选时,就算是"百篇提名"都具有极大的认可度。小西认识的一个师兄拿到"百篇优博"后,入校给的副教授,2年后破格教授。"没有三两三,岂敢上梁山",这可是每年毕业的几万博士中精选出的100人,基本都是每个学科当年最优秀的一个博士毕业生。
小西每年都有指导几个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曾有2人获得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个人觉得对于本科生自身来说意义不太大,但可作为导师职称评定的支撑材料。就算是毕业后再考研,在复试面试中认可度同样有限,毕竟不少人都是往高层洗院校考。学校和医院有些类似,如985/211大学不是太认可双非院校的校级获奖证明,记得几年前有个女孩子复试面试的资格审查,代着一尺多厚的证书过去,最终面试表现不是很好,未能被顺利录取。
当然,能获得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总归是一件好事情,也是对你个人一段时间努力的认可。不过,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背后,除了自己的付出,也有导师、同门的帮助,这样的喜悦值得和他们分享!恭喜!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感谢灞桥醉柳邀请。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和灞桥网友真是有缘,记得回答过你的上一个问题是研究生导师让提前进入课题组说明了什么。后来记得你研究生顺利录取,恭喜。现在,你问这个问题看来是你的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又得了优秀,你怎么这么优秀呢。?
叶秋前天刚参加完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当然是好事一件!对本科毕业有什么影响?本科毕业的话只要答辩成绩在及格以上对毕业是没有影响的。本科毕业论文得优秀的话说明大四这一学期你的工作是挺充实的,也得到了认可。在叶秋学校,要获得优秀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得优秀是必要条件,当然,最后获得优秀本科毕业生资格的人数不会太多,绩点要达到多少,还不能挂科,像叶秋学校,我们专业70多毕业生就两个有资格,最后他们的毕业论文也都是优秀,一是他们做的确实不错,二是老师们也不愿意他们浪费这个机会。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百分比不能超过20%,因为学科评估时毕业论文得优秀的和及格的是重点抽查对象,有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明明不错,还是跟自己老师说不想得优,因为怕麻烦。
本科毕业得优秀是本科最后一个学期努力的证明,也为自己的本科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这是一种荣誉,也有物质上的小奖励,如果是优秀本科毕业生的话我们学校好像是奖励2000。对上研后基本没影响,研究生是新的开始,主要看你的科研能力,看你有没有新的想法,如果需要做实验的话还要看你的动手能力,研究生阶段其实很看中的就是你写文章的能力。
硕士博士阶段也有优秀毕业论文,越往上分量越重,硕士的高于本科,博士高于硕士,如果你的博士毕业论文能评为优秀,那对你将来找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能拿到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说明你文章的质量还有数量都相当不错,继续往上,如果能拿到省里的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就更厉害了,如果你特别天才,能获得全国百篇优博,那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前几年我记得有学校获得百篇优博的博士毕业后进入某些高校直接奖励100万。哪怕你不是百篇优博,能获得百篇优博的提名也相当厉害,这个没有水分,绝对是实力的证明。
所以,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是对大四最后一学期学习的肯定,对上研基本没影响,如果上研后能获得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那含金量就越来越足了。
到此,以上对于大学毕业证上提现什么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毕业证上提现什么影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