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号和毕业证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推算的,学籍号是入学时学校按照一定顺序(如班级顺序)分配给你的,毕业证号是在你们毕业前夕按照一定顺序分配的,不大可能相同,因为经过几年的时间,学生进进出出(调班、转学、休学、或者留级等因素)所以不大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没法推测毕业证号。
不管是学籍号还是毕业证号的组成有一定规律,你可以研究一下,一般都是以行政区代码打头,学校代码其次,还加上学段(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入学或毕业年份在中,最后是流水号。学籍号和毕业证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推算的,学籍号是入学时学校按照一定顺序(如班级顺序)分配给你的,毕业证号是在你们毕业前夕按照一定顺序分配的,不大可能相同,因为经过几年的时间,学生进进出出(调班、转学、休学、或者留级等因素)所以不大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没法推测毕业证号。
不管是学籍号还是毕业证号的组成有一定规律,你可以研究一下,一般都是以行政区代码打头,学校代码其次,还加上学段(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入学或毕业年份在中,最后是流水号。高中毕业证编号和学籍编号是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具有唯一性和规范性。毕业证编号一般包括年份、省市编号、学校编号、班级编号和个人编号等信息,用于识别学生的身份和学历信息。学籍编号是学生在学校注册时分配的唯一编号,用于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考勤等数据。这些编号的规定旨在确保教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益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学籍号是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京教基[2000]062号”的要求编排,目前CMIS系统和学生卡系统用学籍号唯一标识一名学生。
学籍号长度:16位。
学籍号字符:0至9数字。
学籍号发布时间:2000年,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关于印发建立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学籍IC卡管理系统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号:京教基[2000]062号。
*学籍号:
学籍号的确定:
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
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生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生号(2位) +校验位(1位)。
教委定义省市位和校验位。
*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
*区县编号(2位): 注:由于今年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
*学校类别(1位): 0=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学校; 4=完中; 5=普高; 6=职高; 7=职普高并存学校。
*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自编代码。
*学生类别(1位): 0=小学生; 1=初中生; 2=普高学生; 3=职高学生。
*届别(2位): 按入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生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
*班(2位),学号(2位): 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是学籍号。高中毕业证书上学籍编号是10位数,全国高中证学籍编号位数都一样。
填写学籍号时,每位学生的学籍号共10位数应填满,第一位表示毕业届数,第二、三位表示地、州、市代码,第四位表示各县、特区、区代码,第五、六位为学校代码,最后四位为学生序号。如2007届市一中第一个学生学籍号为:7601010001。
高中毕业证书上学籍编号是10位数,全国高中证学籍编号位数都一样。 要求:每位学生的学籍号共10位数应填满,不能省略。
第一位表示毕业届数,第二、三位表示地、州、市代码,第四位表示各县、特区、区代码,第五、六位为学校代码,最后四位为学生序号。如2009届市一中第一个学生学籍号为:9601010001。
10位
高中毕业证的学籍号是10位数,全国高中证学籍编号位数都一样。一般编号都是18位,前五位为学校编号,第六位是教育类型,第7到第10位是毕业年份,第11、12位是教育层次,最后6位是流水号。
十六位,2004年高中毕业证书学籍号是十六位数,前面两位是省市位数,接着两位是区县两位数,学校类别是一位数,学校是三位数,学生类别是一位数,届别是两位数,班两位数,学生号两位数,校验位是一位数,总共是16位数。
高中毕业证书上的“统一学号”第一位表示毕业届数,第二、三位表示地、州、市代码,第四位表示各县、特区、区代码,第五、六位为学校代码,最后四位为学生序号。如2009届市一中第一个学生学籍号为:9601010001。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原则上终身不变。学籍号分为“G”字头正式学籍号、“L”字头临时学籍号以及“J”字头学籍号三种。较为常见的是“G”字头正式学籍号和“L”字头临时学籍号。
到此,以上对于13年高中毕业证学籍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3年高中毕业证学籍号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