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桃,福建省莆田人,1943年出生,1958年从艺(原莆田工艺一厂),师从老艺人黄丹桂、刘荣麟先生,1959年选送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62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工艺美术专业创作,设计、制作工作。现任福建省莆田县工艺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工艺美术活动四十一年。
擅长木雕、牙雕人物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雕刻。如获大奖的木雕、牙雕作品《三国故事》,檀香木组雕《天水关》,红楼梦故事象牙组雕《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牙雕《观音》、《四大才女》、《关公》,木雕《浩然正气》、《达摩东渡》、《卧薪尝胆》,牙木组雕《十八罗汉显神通》等。
《共和精义》是陶行知所著作品,出自于《陶行知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和南京金陵大学等教会学校,1914年夏毕业于金陵大学文科。同年秋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17年夏归国,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员,后升任该校教务主任兼教育专修科主任。
其间力主教学改革和促进新教育运动,并为杜威、孟禄等美国学者来华讲演等活动担任部分翻译。
首先,不知道问的是不是高松一家!其次,他们老家在东北,现在长居北京;并不是南京的,也许在南京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再次,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取决于个人不同的选择和氛围,不一定只有常规教育才可以塑造人才,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想象中国上下几千年,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没有经历常规教育成家成圣的大有人在!O(∩_∩)O~
从女儿5岁起,只要有时间,“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发起人高松,就会陪着女儿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从大山大河、到古村窄巷,父女两看日出、挖瓷片、找村落,玩得不亦乐乎。“从玩中学,才能收获最多。”这位热情而坦率的父亲,将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个景、每一件事,都“揉”入了知识和道理。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为“行学”——“两个人走在街上,高兴着教着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特殊的旅行
往山区、村落、拆迁工地跑
提起高松的名字,不少南京城市文化爱好者都很熟悉。他不仅是颇有名气的“南京城市记忆”版主,还是一位热情的民俗文物收藏者,仅自己多年的收藏,就足以开上几个博物馆。但令高松最为骄傲的,还是他今年10岁的女儿高山流水,“朋友见到她,大多数评价是一个字,‘神’。”
这和女孩的经历有很大联系——四岁“触电”,如今已经是一个“老戏骨”,参演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待人接物多了,无论是处理事情,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小姑娘都显得足智多谋,“像是‘大姐大’一样。”高松半开玩笑地说。
高松觉得,女儿的这份“机灵”,与他和妻子的“行学”教育理念不无联系。
因为女儿每年都要有几个月的时间拍戏,所以从女儿5岁起,高松就开始有计划地利用演戏间隙时间及其他合适的季节,带着女儿四处行走。知名旅游景点并不是这对父女的目的地,“没地方去了,才去著名旅游点。”大多数情况下,两人将走访地点放在偏远山区、村落甚至拆迁工地。“这些地方有的是需要拯救的、有的是马上快被拆迁的,去这样的历史遗迹走走,能淘到‘宝’。”至于交通工具,有高松的摩托车、当地三轮、马自达、公交车,更多的是步行,女儿对这样的旅行很热衷,说走就走,从来不喊苦喊累。
带女儿淘宝
“淘”到最多的是体验感悟
高松对“宝”的定义很宽泛。比如有的是真的“宝”。
高松说,每次出发前,他都会提前做好“攻略”,即使没有查到,他也能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仅靠一张地图,找到当地“埋宝”的地方。山坡、码头、水流拐弯的地方,都可能曾是古村落的所在地。高松举了个例子,大连不少山坡上都有青铜文化时期的文物残留,距离现在有4500年左右,这是因为当时那里曾发过大水,因此村民们都迁上了高地。“在历史书里背再多,也许都没有一块小石片的说服力强。”如今连女儿自己都找到了规律,她会告诉父亲,哪里是村口,某个石片可能是某个朝代的、官窑还是民窑,“‘蒙’得八九不离十。”
不过更多情况下,高松让女儿得到的“宝”,是生活经历和感悟。
看到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写泰山,去年,高松特意带着女儿专程去了一趟。从山门走到山顶,父女走了10多公里,女儿一声苦没叫,这让她自己感慨不已:“连泰山都走下来了,还有什么苦吃不了。”不过,尽管是凌晨4点多上山,但苦苦期盼的看日出心愿,因为天气原因并没有实现,女儿对此很快释然,因为父亲告诉她,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尽管努力了,但不一定能成功,很多事都是这样,不用因此烦恼。
在父母的教育下,这个懂事聪明的女孩越发人见人爱,但令很多人惊讶的是,高山流水只进过几天学校,就离开了。研究生毕业的高松夫妇在很早以前就决定,不让女儿再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高松妻子负责英语,高松负责数学,语文和历史不用教,让女儿“顺带学”。
高松甚至还掌握了一些“诀窍”。“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教写字,我直接买了本一千五百字的看图识字书,和女儿从最难的‘赢’开始挑战。”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从描开始,这个“高难度”的字,才被女儿“彻底写得像个字”了,接着再来一个新的字,用了三天,之后用了一天,然后是一天三四个字……到了倒数一百五六十个字,女儿似乎“灵光乍现”了, 因为这些简单的之前都学会了。于是花了半年时间,女儿学完了这本书,直接开始自己看剧本了。
夫妻俩愣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女儿拉出了现行教育体系。
另类的传授
把“知识像埋地雷一样埋进生活”
其实,夫妻俩也没有落下女儿的学业,他们每年从书店买来教材,自己通读一遍,将大多数知识“像埋地雷一样埋到了生活中”。女儿第一次去皖南歙县拍戏,在那儿住了三个月,高松就带着她把皖南的山沟全部走遍了。看老建筑、村落、格局、祠堂、古对联,高松一般只解释个大意,女儿再自己回来去网上搜索,慢慢对古文、书法产生了兴趣,自己背古诗时也越来越有“感觉”。
至于历史就更简单。“带着她去了几个中国的‘文化景点’,比如五岳、颐和园、孔林孔庙等,所有诗歌、古籍就全部联系上了。”高松的概念是,“把大纲教会,别的靠孩子‘串联’起来。”
高松大致统计了一下,5年里,他和女儿走了全国十几个省、二十多个城市,200多个村落。他将所有行程用照片记录下来,至今已经分了500多个主题,比如祠堂、雕花门窗、老街巷、老寺庙、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花了两年时间才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完。
如今,高松一家长居北京,过年会回到老家东北,有空也会带女儿来南京转转。除了四处“行学”,周末他还会带着女儿,去画展、音乐会上看看听听,只是为了让她有自己的审美感觉和艺术鉴赏力。因为女儿11月初要到山东拍戏,他们已将临沂周边定为了下一个目的地,希望能在行走中让女儿了解革命故事。未来,女儿依旧会面临考大学、找工作等同龄人都有的问题,但高松希望凭借他和妻子的努力,能让她“做自己”,走自己感兴趣的路。
引发热议
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推广吗?
“给这位家长点个赞!”对于高松的做法,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高云老师给予肯定。她认为,一方面,家长这样的做法,真正践行了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的理念。家长把大自然、社会都作为孩子的“活教材”,使其得以在践行中“活学活用”,学习成长。
此外,更重要的是,父亲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孩子也成为了“文化使者”,在书本外,帮孩子开拓了新的天地。
不过,对于普通家长来说,由于工作局限,很难做出类似的“行学”尝试。高云表示,其实家长们大可利用周末,带孩子接触自然社会,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机构。“有时家长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比什么都有效。”她指出,家长应学着和孩子共同成长。
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指出,如今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观念里的“单个孩子接受封闭式的教育”,因为孩子的社会化并不仅仅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庭、社区、邻里之间。据他了解,接受家庭教育的很多孩子都会经常从事社会调查、贫困帮扶等活动。不过,他同样提醒想尝试的家长,如果没有相关指导,这样的教育形态可能会演变成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培养出单向性的人才,而无法尊重孩子多元发展的需求。
此外他提出,对待这些家长的尝试和改革,人们应该用宽容、建设性的心态去保护和支持。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从立法和制度方面进行保护、建设和反思。
黄自元,男,1837年出生,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1868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1858年创作《楷书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临本)。《张茂先励志诗》创作年代与上帖接近
1、黄宾虹。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2、黄胄。
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开启全新人物画笔墨范式 。中国著名的艺术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3、黄永玉。
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代表作《黄永玉木刻集》《猫头鹰》《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4、黄君璧。
擅长画山水,传统功底深厚 ,经历现代中国画继承、演变、革新 ,兼通西画的中国画家(新古典派)。
5、黄纯尧。
师承徐悲鸿、黄君璧、谢稚柳、傅抱石、陈之佛诸先生,1947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代表作品:《银线横空谱新歌》、《此日铁龙渡关山》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正值国内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972年陶行知没有创办学校,因为他于1946年7月25日已去世了。
如果提问者把“7”、“2”顺序弄错了,即1927误写成1972,就是问1927年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答案是:1927年陶知行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南京晓庄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南京,学校前身是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3月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教育家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7年早春,在南京郊区一山村,陶行知创办了人生中第一所学校——晓庄师范。志同道合的同仁纷纷赶来,怀着教育救国,开辟教育新路的梦想与憧憬聚集到一起……《行知先生》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讲起。陶行知的一生和南京密切相连,他曾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为南京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