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否有其人?众说纷纭。我们把她看成真有其人。这样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心里好受些。
花木兰,家乡究竟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好人争着要,坏人怕沾边。
我翻阅一下资料,木兰家乡有七种说法,谁也征服不了谁。
木兰故里之争,七大流派:
一,四川阆中。蜀中花木兰。
二,陕西延安。
三,安徽毫州。
四,湖北黄陂。
五,河北完县(今顺平)。
六,河南商丘虞城县营廓镇。
七,内蒙古:1,包头;2,准格尔旗。
(欢迎关注。欢迎讨论。)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首民歌把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子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木兰是一个古代闺中女子,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描写她的容貌,只有“木兰当户织”一句知道木兰非常勤劳,但从最后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漂亮爱美的女孩。
二、一个深闺中的弱女子在听到让父亲出征的消息后,能想出女扮男装的计策,毅然放下织布,置办行李,替父从军。一方面说明了木兰的坚强、勇敢、和聪明机智。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她孝顺父母,忠于国家的大家风范!
三、女子本来就漂亮,女扮男装又多了几分英姿飒爽的气概!
总之,这首民歌朗朗上口,情节曲折,取材新奇,成为民歌之经典,后来豫剧大师常香玉扮演的花木兰更是脍炙人口,使花木兰形象深入人心。
《花木兰》与《孔雀东南飞》合称古乐府双璧,花木兰与刘兰芝的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二者的感情不尽相同。对刘兰芝,更多的是对这一完美形象幻灭的痛惜,对扼杀焦刘爱情的封建礼教的痛恨;而对花木兰,人们更多的是赞许与喜爱。为什么呢?因为花木兰的形象符合各阶层的审美标准。
一、花木兰“替父从军”,符合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的审美标准
花木兰从军的初衷是代替年老的父亲出征,是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百善“孝”为先,孝为“仁”之本。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的是“忠”。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忘初心,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真正的大“义”。
所以,花木兰受正统文化与统治者的标榜,并被唐代封为“孝烈将军”。
统治阶级的宣扬客观上对这一形象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二、花木兰是巾帼英雄,寄托了封建女性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封建时代女性被“三从四德”的礼教所禁锢,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女儿、妻子、母亲,唯独没有她自己,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因替父从军,人生轨迹得以改变。《木兰诗》、元以后的戏曲里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令历代女性心往神驰。花木兰女扮男装的形象、征战十年的传奇人生,无不像神话般引人遐想。
以上两条足以使花木兰成为千古流传的英雄让人赞美,令人喜欢。
链接:现实版的花木兰受到毛主席的赞誉
郭俊卿,1945年只有14岁的她将自己剪成了一个大光头,乔装打扮成男孩取名郭富,并虚报年龄加入八路军。
1950年4月,因病住院才被医生发现是女儿身,此时的她已经参军5年!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中央军委授予她“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同时还荣获模范奖章、勇敢奖章和毛泽东奖章各1枚。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切评价她:
“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创作热词】花木兰形象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其主要原因是,一是花木兰的形象符合传统道德中的“忠孝”,二是花木兰的形象是巾帼英雄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巾帼英雄,即花木兰、佘太君、穆桂英、梁红玉,而花木兰居四大巾帼英雄的首位。这是因为,花木兰替夫从军,与佘太君、穆桂英、梁红玉所不同的,是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战友们根本就不知道花木兰是女子,这更彰显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而且这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在哪妇女地位是从属于男人的社会里,花木兰所表现出的巾帼英雄气概,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不能不受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
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臻的精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战事来临,“可汗”即帝王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上有父亲(这里的阿爷指的是父亲)的名子,但父亲年事已高,已无力征战,而家中的长子尚且年幼,家中没有男丁替夫从军,在这种情形下,父亲只能以高龄随军出征,这明显是个危险的选项,此时的花木兰主动提出男扮女装,到集市上买来鞍马替夫从军,这彰显了传统文化中的“孝”。
在为国征战中,花木兰表现的怎么样呢?《木兰辞》也作了抒发“万里赴戌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花木兰在沙场上历经十年,在这十年中花木兰如男儿一般风餐露宿,迎暑斗寒,与敌博杀,屡建奇功,为国为民拒敌并凯歌而归,这可谓是“忠”。
男扮女装的巾帼英雄,又彰显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精神,这是花木兰被人们千百年来所传颂的根本原因。
花木兰的形象,明显已打破传统的“三从四德”的说教,打破了旧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打破了旧时女子从属于男人的桎梏,树立了女子并不比男子差的巾帼英雄形象,这对于后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树立,也具有深远影响。
这个问题,是因为《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体解答如下:
第一,体现在孝道的问题上。花木兰的父亲在册军籍,遇到国家需要上战场时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当地保到家通知其父亲上战场时,父亲已经年迈多病。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其父亲带病上战场,就有可能很快就牺牲了。这个时候花木兰主动挺身而出,替父从军,就是体现出了孝道的重要性。中华传统道德,孝道则是最基本的标准。
第二,体现在对国家的忠的问题上。上战场杀敌,保家卫国,是对国家的忠,对全体国民的忠,在当时也是对君主或者国王的忠。
第三,体现在女子不输于男子的问题上。花木兰替父从军,披坚执锐,战场上不计生死,英勇杀敌,还屡建大功,这是很多男子都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花木兰不仅是忠孝两全,还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奇女子,所以她的形象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则是必然的。
《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我认为原因在于她不仅仅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还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及她个人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孝、勇、忠、真
(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诗》,源于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57年)时期的一首民歌,后被称为《木兰诗》或《木兰辞》。它是我国古典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
这首出现在初中课本里的民歌《木兰诗》,让花木兰这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声名大振、家喻户晓。从古至今,始终受到人们的敬仰与爱戴,唐朝时期还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时至今日,依旧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历史人物。下面来具体谈谈她被人们喜爱的的原因:
(花季少女花木兰)
1、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点在花木兰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北魏时期,硝烟不断,家中男子须参军抗敌。就这样,没有兄长的花木兰为了年迈父亲,不顾个人安危,选择替父从军保家卫国,这是孝心;
花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当她凯旋而归拜见天子时,天子龙颜大悦,赏赐丰厚还加封她“尚书郎”官职。然而,面对高官厚禄,孝顺的她不为所动,只想早日回乡与家人团聚孝敬双亲。一个人能做到如此,即使在现在也很难,这种孝心的背后,彰显着一个纯真淡泊的灵魂。
2、勇
当时是男权社会,打仗都是老爷们的事情,女子应遵从“三从四德”,就像《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那样,在家辛苦劳作。然而,她敢于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敢于打破自己舒适的生活状态,敢于挑战自己,以选择更广阔的人生,这种挑战世俗的勇气和无畏的勇敢值得尊重与颂扬。
(替父从军花木兰)
3、忠
古代,战争连绵不断,每次战争就意味着牺牲。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任何时候没有温情的战争,人,一旦走向战场,危险就如影随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血洒疆场,因此,应征入伍就意味着与亲人的生死离别。
为了保家卫国,驱逐倭寇,本是女儿身的花木兰没有因战争的残酷而畏惧,也没有因战场上艰苦的条件而退缩。“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战场上,她身着戎装与男子一样风餐露宿不惧艰苦,深入敌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她不怕流血牺牲,为国尽职尽责,尽力尽忠。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人们千古颂扬。
(奋勇杀敌花木兰)
4、真
花木兰的真,表现在她的真心、真情、真意上。花木兰本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她恬静温婉、善解人意、勤劳善良,在家辛苦劳作从无怨言。生活或许会苦些,但家人和睦,这就是普通人的幸福。花木兰喜欢这种幸福,并享受它,因此,当看见军帖上有父亲的名字,要父亲去打仗时,才会连连叹息,愁眉不展。
花木兰生性淡泊,不追求名利,喜欢恬淡生活,她的“真”本性使得她不被名利诱惑,能推辞高官厚禄。当她回到阔别十二年的家乡时,她的“真”更加体现出来,喜悦心情毫不掩饰溢于言表:“开我的东阁门,坐我的西阁床,脱我的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她虽然女扮男装多年,但是依然爱臭美:“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这是真性情,不掩饰,不矫揉造作,这些都是她“真”的体现。
(刚柔并济花木兰)
结语: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孩替父从军的故事,为此她女扮男装。而这为父挺身而出背后的故事,充满亲情温情,令人唏嘘感叹。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是一个奇女子。这个形象体现着中国女性身上所拥有的高尚优良品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有勇有谋,武艺高强、刚柔并济。虽为女儿,但在她身上体现了忠孝可以两全,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可以说,花木兰是女子完美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