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所以,这两句看似凭空落笔,实则是内心的感怀,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的情况下而作的。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与诸子登岘山》是孟浩然的一首怀古诗,表达了作者怀古伤己之情。
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晋人羊祜镇守荆襄,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政通人和,死后百姓于岘山建庙立碑纪念,“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山见碑思人,吊古伤今,感叹自生。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点明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到生老病死,人事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起笔看似偏题,实是下文抒情必不可少的铺垫。
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照应题目,“胜迹”承古,“登临”启今,感伤之情蕴含字里行间。
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寓情于景,登高远眺,景象萧条,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令人悲凉顿生。
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个失路之人的伤感之情再也抑制不住,潸然泪下。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四百余年之后,历经沧桑羊公碑依然屹立岘山,令人敬仰。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泯然众人,今昔对比,感慨横生。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孟浩然始终抱有济世之志,但秉性孤高狷洁,不愿折腰曲从,故同为山水田园大家,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孟浩然。求仕无门,应举落第,只能终身与山水为伴,令人唏嘘!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的情况下而作的。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这个问题。
想要准确把握孟浩然的这首名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本名无具体考证,字浩然,湖北襄阳人,精通诗词,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一生大都壮志未酬,怀才难遇,中年时期隐居山林,留有诗作二百余首,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就是描写孟浩然怀才不遇的心境的一首著名诗句。孟浩然与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维合称“王孟”。
二、经典原文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三、诗文美译(带个人主观色彩,为了使读者能更具体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怀,不当之处望海涵)
今天我与三五好友一起出门游山玩水,我们一起登上了这著名的岘山(xiàn shān,今襄阳县南部,是襄阳南部要塞,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看着这美丽的秋日山景,我不禁感叹:人世间的一切人和物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时光飞逝,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只有这巍峨挺拔的高山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瑰丽之美。前朝不知多少人都已经来过这名山了,而我们今天也再一次登上了这座名山大川。从山顶上我望着远方的秋色,长江水面的低落使得这鱼梁洲(古代名仕庞德公也曾隐居于此)从水面脱颖而出,显得十分孤傲,而这深秋的震震寒意使得整个湖北地区(云梦泽:古时称湖北的长江以北为云泽,以南为梦泽)都黯淡无光。我的心情一瞬间也随着这秋寒变得不明朗起来。我看到人们为纪念古时名将羊祜(晋国初年,羊祜曾镇守襄阳,为人民做了好事)而立的碑还完好无损,我仔细又读了一遍百姓为纪念羊祜而写的颂文,我竟不自觉地留下了眼泪,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何时也能报效国家、千古留名呢?唉!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孝感市一共有12所高中,包括汉川二中、汉川高中、云梦梦泽高中、云梦一中、应城二中、云梦曲阳高中、安陆一中、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孝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大悟县第一中学、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江航天一中。
湖北省历来都是因为湖多而著名,说起这个云梦泽,它是在在第四纪地壳下沉时形成巨大洼地,发育成内陆湖盆。长江、汉水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湖盆变成内陆三角洲,湖面不断分割、解体和缩小,演变成江汉平原--湖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已缩小一半,唐宋时又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宋庆历八年和金明昌五年,黄河先后两次决口,也使人口大量南迁。现在如果硬是要是说千湖之省是由云梦泽演变而来的也可以,只不在那个时期,湖,江不分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而现在的千湖之省,因为各种原因早已没有了千湖,十去其九。已经算不上千湖之省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本人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足迹也踏遍九州四海,可以肯定的说,不止是“千湖”中的大部分是由古云梦泽演变而来,整个湖北省的中南部,即现在江汉平原,都是由古云梦泽演变而来。
古云梦泽其实分为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两个部分,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泊,如果放在今天绝对是一个超级大的中国第一湖泊。长江以南就是现在的洞庭湖区域;长江以北,后来经过多年的泥沙堆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江汉平原,即现在洼地+湖沼的地貌。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湖北,说湖北是“千湖之省”没有错,但湖北西部和湖北东部完全是两个世界,湖北西部是山区,湖北东部是平原。
湖北省90%的河流集中分布于鄂西山区。
在山地丘陵与平原交接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落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因此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都分布在这里。
湖北省90%的湖泊都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地区
这些湖泊历来都起着调蓄洪水、养殖、灌溉和航运的巨大作用。主要有洪湖、梁子湖、长湖、涨渡湖等。当然武汉的湖泊也不少,东湖、严西湖、汤逊湖都非常美丽而且壮阔。
原来的古云梦泽的核心地区,现在湖北还有一个云梦县,隶属现在湖北省孝感市。
所以我们这样可以清晰的知道,当今湖北省的“千湖”中有90%的湖泊都是由古云梦泽演变而来的,都散布在现在的江汉平原及周边平原地区。
但是现在而言,还保持着古云梦泽的一些原貌的,却是长江南部的洞庭湖区域了。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即指的是这一块区域,而不是古云梦泽。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到此,以上对于云梦县 梦泽高中毕业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云梦县 梦泽高中毕业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