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百里挑一不敢说,考个小中专起码是要过两关的。首先得参加预选,全公社两三个初中毕业班再加上一个补习班,参加预选考试的应该有近百人,只有七八人取得正式考试资格。正式考中专时也就是两三人能考上就不错了,若算上不敢参加预选的初中毕业生,到不了百里挑一,也接近百里挑一了。考上中专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八十年代考大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毕竟遥远一些。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有两种,一种是初中考进中专的,当时只有成绩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才有能力考上,考取难度估计比考现在的985还难,可以说如果他们继续读高中,清华北大有相当一部分都要从这些人当中产生,所以这种中专生是最悲催的。
另外一种中专生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如果在今天进一本那是100%的,而且有可能进211大学。
举例说明:我大姐,86年参加高考,初中在某乡中学读书,堪称学霸,一直稳居全校第一,学校领导觉得各种奖励已经无法表达对我大姐的表彰,特效仿委员长写了个《嘉奖令》爬了二十里山路送到我家。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取县最好的中学一中。高中因身体原因成绩有所下降,高考成绩大概在班上十几名,全校在百名之内(一个年级约三百多名学生),最后考上一个中专。
而她的母校今年高考录取人数一本三百多名,二本七百多名......
所以如果看到某人的学历是八十年代中专生,千万不要瞧不起。
不是百里挑一,是万里挑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尤其是初中中专,真正是属于万里挑一的人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那时候国家急需要人才,所以在初中就挑选出了一部分出来读中专,我以前说过,这部分人是初中升高中时最顶级的学生,他们是在重点高中之前录取的。就是说如果你不上中专,你上重点高中的话肯定没问题。而我们县中,当时读高中后的大学录取率都起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所以他们要去读高中,没有特殊情况出现,上大学就是三个手指头捏田螺,十拿手稳的事。
另外一方面,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他们跳农门了,农转非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我读初中的时候,因我爷爷在安徽芜湖的一单位退休,可以有一人顶替职位去城市上班,转户口,可以跳农门。我爸也没有兄弟姐妹,我是唯一可以够得上的人选,家里人还犹豫了好久,最终因为我妈觉得我太小,芜湖离家又太远,舍不得,放弃了这个机会。可见当时跳农门是一件多么大的事。
有人现在总强调说那时候的中专生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懂什么英语啰,又不懂计算机啰。我们在这里说的学霸,是指与当时的教育水平相对应的最好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指他掌握了多少知识。那时候没有计算机,你凭什么去指责他们不懂计算机?
所以,那时候的初中中专生,如果高中时仍然保持原来的学习能力,基本上都是清北的料,985都不是他们的菜。
职场漂流者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初中毕业考取了中专,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那时的中专毕业生和现在的本科生待遇不一样,因为那时的中专生有几点很让人羡慕的。
一、毕业包分配
这个包分配可不是lanxiang技校的包分配,那时候几乎没有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
比如我考取的师范,毕业生们直接就分配去当老师 。不用再参加什么事业编考试。是不是很让人羡慕?
二、干部身份
今天的学子可能奇怪,什么是干部身份?那时候党员、干部是区别于一般工人群众的身份。
有个“提干”的词大家应该听说过吧!最好理解的是部队,士兵可以是党员,但不是干部,“提干”就是普通士兵成为了干部,这意味着你的从士兵成为了军官。当你的士兵战友们复员回去当农民的时候,你是送行的那个人,你已经可以留下来一辈子吃皇粮了。即使将来转业,在地方上也是干部。
三、城市户口
我们那个时代买东西是要用“票”的,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在青岛过年还有“青岛啤酒票”,冬天买白菜还要“白菜票”……而这一切的“福利”只有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才有。
你知道那时候大中专毕业生的价值了吧?不但毕业后是城市户口,还是干部身份。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参军提干和考上大学或中专是仅有的两条“吃皇粮”的路!
四、两种中专生的区别
中专分两种,一种像我这样,初中毕业考的中专。一种像我的邻居那样,考大学时分不够,调剂到了中专:警校,毕业就是警察了。没错,中专毕业就是公务员了。
五、真的是百里挑一吗?
是不是真不知道,没有数据支撑只能猜测。那时候也没什么重点学校,不好比较,我们班两个人考上的中专,我觉得城市的孩子可能容易些。但是农村的孩子估计要千里挑一吧?毕竟是改变命运的竞争。
六、中专什么时候不值钱了
从不包分配的时候起,中专就不值钱了。我的亲戚是最后一批包分配的,进了医院。他们那一批还是事业编,医院是不能解聘的。后来的就要隔几年签一次合同了。
@职场漂流者
2018-4-4
我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虽我不咋的,但说说我当时的学习环境和我的同学们。
那时的学生学习基础是自“文革以来”最好的,学习环境也很好,成才率非常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四川省气象学校读(三年制)中专,同学们都是全国恢复统考后第二年硬考上的。学校位于偏僻的四川江油县西北部大山里,学涯环境没有超市、美食摊、咖啡厅、影院、公园、公交车、电话等配置、12英吋电视非常稀罕;那时的教师十分爱岗敬业,学生勤奋静心学习,最热闹的聚会是学校运动会和歌咏会,最舒心的放松是看露天电影;同学们学习基础扎实,普遍单纯一心读书,绝少谈情说爱,更没有越界的龌龊丑闻发生。个个学业了得。毕业后从事气象工作实践证明,他(她)们中人才济济。
他们毕业后几乎都在四川、重庆气象部门工作,普遍成为了工程师,正科级业务技术干部。副高、正高;副处、正处、副厅等也不是凤毛麟角。这批学生,成为了四川地市县基层气象工作跨世纪的承前启后顶梁之才。
虽然后来四川气象部门招进人的学历门槛从大专、本科、研究生越竖越高,但实践证明,这些新人与“老中专生”在相同年龄取得的学术和业务成绩相比,完全不占上风。
据现在还健在的当年学校(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老师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几届中专学生,是他(她)们一生中教过的最好学生。
(申明;本文写得较具体,没有想象、估计、听说、杜撰的成份,文责自负!)
八六年考取驾证一五年换证现在能转长期证
取得10年有效期驾照以后,在每个记分周期内未记满12分,这时就可以更换为长期驾照了。
简单的说就是车主在取得驾照以后,要在第6年更换为10年有效期的驾照,然后再过10年,如果记分周期内未记满12分的话,就可以更换为长期驾照,以后就不需要再换照了。
能。
1、驾驶证16年后可以换成长期的。驾驶证的换证期限分为三个时间段6年、10年、长期,正常情况下,是初次领取驾驶证有效期为6年,6年后更换成10年有效期的驾驶证,10年有效期到期后换成长期驾驶证。
2、法律依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五十六条
机动车驾驶人在机动车驾驶证的六年有效期内,每个记分周期均未记满12分的,换发十年有效期的机动车驾驶证;在机动车驾驶证的十年有效期内,每个记分周期均未记满12分的,换发长期有效的机动车驾驶证。
可以的。 如果驾驶证是1986年考取的到2015年就整整30年,按照交通法规是可以领取长期驾驶证的,前提是必须消除违章记录。
根据个人驾驶证的有效期限规定,一般为6年。如果您在1986年考取了驾照,并在2015年进行了换证,那么您的驾照有效期应该是2021年。目前能否转换为长期驾照,具体要根据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来确定。建议您咨询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或驾驶员考试中心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应该可以的。
符合以下条件的,就可以转长期证。
条件1:至少是第2次换证,驾驶证必须要经历6年换10年,第2次换证才有可能从10年换长期,无法直接从6年换长期;
条件2:每个记分周期,都不存在被扣满12分的情况,才符合更换长期驾照要求;
条件3:每次换证记分周期,可以通过身体健康体验,方可申请;
1986年的林权证应该是有效的。前多年国家为了鼓励农民多栽树以保护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当时的情况就是谁栽树谁受益,凡是当时栽树的时候都办有林权登记证书,有三十年也有五十年期限的,如果到期了,可以找相关部门再续合同延长期限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有点低级,根本不需要回答,但由于1986年与现在相隔三十多年的时间关系,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所以姑且说上两句。
首先,1986年考取了技校的学生学历是初中学历。从文凭的角度讲,与现在的初中学历是同等学历。从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水平来看,那时的教材比较简单,没有现在的初中教材深,知识内容也没有现在的初中多,又且那时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不如现在,因此那时的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比现在同样的初中生要差一些。
其次,那时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主要有普通中专(师范)、普通高中和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中专毕业国家分配工作,为首选,考上者多为尖子生,竞争较大。升入高中者只有考上大学,毕业后才能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干部,但难度大,几率小。考上技校者(市民才能报考)相对于中专、高中来说难度要小,因为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少,招生计划相对多一些,有的技校未纳入省级统一录取,属于县市办学、县市录取,相对容易一些。毕业后多数安排为技术工人。
最后,1986年考入技校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说是当时的优秀学生,大概相当于现在能考上示范(重点)高中的初中生水平吧。至于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招生模式、升学渠道、学校规模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造成的,严格来说二者没有可比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86年,我送初中毕业班,教的是数学。班上有两名同学上了中专线。中专包括师范,也包括技校。一名女生户籍是广东的(祖籍原来也是湖南的),临近中考时,她回广东去参考了,那一年,广东中考在湖南之后,她参加了湖南的中考之后才回去参加广东的中考,也算是一种练兵吧。那时(现在应该也是)湖南的中考难度比广东要难一些。练兵的意义就更大。她在湖南报的是高中,她考上了高中,那时考高中录取率应该没有10%,考上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那时允许初三复读,开始复读生可能考中专,但就是从1986年开始,湖南的初三复读生就不准考中专了。女孩后回广东考了个韶关市第二名。录入当时的华南师范。还是一名男生也上了中专线,报的正是湖南技校,但最后被刷了下来,去读县一中去了。
那时候考上技校(中专),当时发的文凭是中专文凭。国家也只承认中专学历。但工作能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本科一批。这些人大多后来提高了学历。大多成了精英。
回答供参考。
我是83年当时高中考取技校,而且在上海这种由高中返回读技校的比例很髙,因为大学考不上,中专要读三,四年,没有薪水,而读技校二年,第一年18.5元,第二年21元,感觉像当年滴学徒滴感觉。问题是技校当时毕业后还可以分配,所以读技校对当时的学生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纯技术工人,从本人感觉来读,当年读的技校相当于现在的大专,但有一点是现在大专所不能比的,就是:动手能力特强。85年进单位工资45元,在当时算工厂最低工资了。可还很宽松,因为当时物价低,娱乐少,开销并不大。
我就是86年在全县只招十人的情况下以第二名成绩被电力技校录取,同时也参加了中考,物理成绩全县前三名,因外语只考了七十多分,距中考录取线差了十分,不过初中同班同学中考录取只有几人。当年技校里外招同学成绩都很高,但部分电力系统内内招和定培同学成绩就参差不齐了,有的就很差。我们工作数年后基本上都是各自单位的作业层面骨干,后来许多同学陆续走上管理岗位被提拔为中层干部。
异代不同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可比性的。在这一点上,我相信高晓松说的话,每一个时代杰出人才的比例都是一定的。1986年考取了技校,那也是当时初中升高中被淘汰出来的学生跟现在上技校没有什么两样。不能因为年份越久,那个学历的含金量就越高。
有许多人总是拿80年代的中师生说事,说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如果上大学相当于现在的985, 211。他是按考上学校的比例来算的。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把或然性理解为必然性。就好像有人说我没有王健林那个机会,如果给我机会,我也能当中国首富。认为当年上了中师,就相当于现在上高中能考上985一样的高校。两种说法是一样的不靠谱。
因为影响成才的因素很多,在学习上往往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资质平平而靠自己的努力,最后考取名校改变命运。反过来那些天资聪颖,可是中途放弃或者说学习不踏实,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泯然众人矣”的也不少。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我只能说,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那些专心于学业,刻苦努力的学生,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并不以为整体教育环境的差,就和自己的前辈们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家之言,欢迎您在评论区争论。
不能。宅基地证是经核量后确定定下来的,不能更改。更不能将耕地私占用为宅基地,并以此扩大宅基地面积。集体用地里,耕地面积也有核量,耕地用途不能随意改变。总体来讲,我国可耕地面积并不是非常富裕,所以大家更应该保护耕地,不占用耕地。
到此,以上对于八六年的高中毕业证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八六年的高中毕业证图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